重庆之梦----大城崛起!(图)


重庆之梦----大城崛起!(图)

 

 

 

重庆之梦----大城崛起!

 

重庆山城起伏,沟壑纵横,做起来不易,但它比一个大平面的城市要生动,这就好像一个人,高鼻梁总比扁平脸要好看。重庆有山、有水、有层次、有进深,做好了十分耐看。我们一定要将重庆这块江山美玉好好设计,精雕细琢,既要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展示巴渝文化,又要在规划手段上博采众长,学习世界上都市规划的成功经验。与京津沪相比,尽管重庆城市建设困难较大、问题较多,但可塑性也最大。按国务院的批复,今后十年,重庆主城面积将扩大一倍,人口将增加到1000万,这种“倍增”式的城市发展与改造,不论对重庆还是对任何一个大城市来说,都是历史性的。也就是说,今后十年的城市改造,将决定重庆今后百年的风貌,而一旦定型,就至少是今后二三百年的形象。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品位高、艺术感觉好,就会为这个城市留下“永久的魅力”,重庆人的子子孙孙就都会生活在一个舒心悦目的环境之中。我们要科学地制订出改造与扩城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进一步搞好危旧房和“城中村”的改造,竭诚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要搞好区县城的规划建设,以带动区县的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

 

大城之困

对一座城市而言,青春期是最重要的时段——未来的重庆,取决于今天的创造。为使重庆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我们需要用现代国际大都市这把标尺,来量一量青春期重庆。

直辖13年来,经过3000多万重庆人民汗水和心血的浇灌,重庆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如果评选直辖13年重庆的“变化之最”,城市建设当之无愧。特别令人振奋的是,2008年以来,一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规模庞大的旧城改造,正在让重庆脱胎换骨!

然而,青春期的重庆面临城市困局

与其他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经历一样,青春期重庆,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一方面,大城即将崛起,生机勃勃,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热火朝天,每三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地图;另一方面,正在告别少年期的重庆,不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存在众多问题,距离现代国际大都市还很遥远。

按照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来衡量重庆,不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存在诸多困境。知耻而后勇,重庆要真正崛起成为一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城,必须正视多年沉积的一些问题——

 

每座国际大都市都要经历青春时代,正如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期。

巴黎的青春期是19世纪60年代,纽约的青春期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青春期是20世纪90年代……2010年,重庆迈进青春期。

 

大城之梦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嘱托。

“今后十年的城市改造将决定重庆今后百年的风貌,我们一定要将重庆这块江山美玉好好设计,精雕细琢!”按照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的“时间表”,重庆的城市将会是“三年大变样,十年脱胎换骨”。

 

大城崛起,梦想并不遥远。

大城之“大”,绝不能满足于面积和人口。衡量一座城市的大小,既要看“体量”,更要看“质量”。如果规划杂乱无章,建设粗制滥造,管理混乱不堪,即使面积再大、人口再多,也只是一座“小城”——就像重庆刚直辖时被一些人戏称为“中国最大的直辖乡”一样。

因此,大城之“大”,不在其体量,而在其质量。

用现代国际大都市这把尺子量重庆,今天的重庆,且不说与北京、上海、天津三位直辖市老大哥相比,就是与武汉、成都、西安等邻居相比,“大块头”的重庆也并不占优势,差距巨大!

差距大,说明潜力大,希望大。面对城市建设的“百年机遇”,重庆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城”,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按照现代国际大都市标准来规划、建设和管理。

用这把尺子来衡量,重庆的困境一览无余: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重庆距离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确还差得很远。

用这把尺子来衡量,重庆的变化可圈可点:不论是主城区的江北,渝西地区的铜梁,还是渝东南的黔江,渝东北的开县,这些城市的变化证明,重庆距离现代国际大都市,并非遥不可及。

用这把尺子来衡量,重庆的梦想令人兴奋:

未来十年,全球10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将不到30个,中国占六个,内陆地区只有一个——这就是重庆。

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建设序幕就此拉开。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标志着重庆主城区正式进入“外环时代”。

面对城市建设的“百年机遇”,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均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作出周密部署。市委书记薄熙来更是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今年要大干,三年大变样,十年脱胎换骨!

   “脱胎换骨”后的重庆,将是什么模样?城市规划、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市容市貌整治及城市绿化等一系列难题如何破解?让我们听听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领导的畅想和谋略。

 

【专家畅想】

大城崛起,重庆要铺好轨道、增强动力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连玉明

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辆火车,那么城市规划就是铁轨。轨道的刚性越好,火车头的动力越足,大城崛起的速度就会越快。……重庆正在从“小马拉大车”向“大马拉大车”转变,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成为增强城市动力的首选……

 

希望重庆脱胎换骨迈向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晓江

重庆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必须由空间脱胎换骨的转型来支撑。因此,现阶段的核心任务,一方面是要大力完善功能构架,构筑高度弹性和承载力的空间结构,承接面向国际和面向区域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拓展空间尺度,做好战略性、前瞻性安排。

为此,重庆需做好六大发展策略:缔造多元化高层次的职能体系;调整空间格局,扩大都市区功能统筹范围;强化中心,打造双核双基地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拓展腹地,以卫星城为依托促进均衡布局;整合区域交通设施,打造门户枢纽;提升城市交通体系,支撑空间拓展。

 

利用山水特色打造“重庆符号”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高级建筑师  宋春华

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符号,北京端庄大气、上海浪漫时尚、重庆热情多姿……重庆山回水转、移步换景,“山水城市”是地域特征。重庆怎样利用好山水特色,来打造“重庆符号”?美国自由女神像、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像,就是利用了“亲水”的优势,一大一小的塑像成为全球知名标志性符号;而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耶稣山上建造的耶稣像,就是利用“亲山”的地域特征,知名度非常高。建筑亦是如此,可以借山、水大做文章,提高建筑的影响力

 

重庆建筑要注意突出山地特色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崔 愷

重庆建筑要注意突出山地特色,并保留吊脚楼等地域元素。有六个建议:一是重庆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山水空间景观,既要留景,又可看景;二是建筑形态应突显重庆山地特点,与环境相融相衬,避免过多移山填湖;三是重庆风小、空气潮湿,建筑应充分反映气候特征,自然通风、立体绿化、空中平台等,都可以融进建筑;四是建筑气质应表达重庆人的性格:热情、直爽、时尚、富于想象力;五是建筑品质应显示重庆的实力;六是建筑的内涵既要反映重庆历史,又要表现重庆新的创意文化。

 

重庆要树立“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建筑观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汪孝安

重庆拥有两江交汇的朝天门,知名度甚至比上海陆家嘴还大。重庆是一座值得期待的城市,城市建设者不仅对单个项目负责,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要尊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脉,这样才能建起“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建筑观。而作为决策者、开发商和建筑师,在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重视传统街区的保护和功能再开发。

 

重庆不要完全摒弃“吊脚楼”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单德启

城市建设不能守旧、不能拒绝时尚,但“不能轻易投入时尚的怀抱”。比如吊脚楼不能原封不动,但也不能“一刀切”,有价值的要下决心保留。应把建筑当成文化消费,就像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等,山城重庆也不能摒弃吊脚楼。

 

统筹规划好地上、地下、空中“三维空间”

同济大学教授  卢济威

山城重庆是“立体”的,但现在地上、地下空间各自为政,应加快“一体化”发展,对地上、地下、空中“三维空间”进行统一规划。香港高楼多,但留白留绿的也很多,重庆建造高楼是可行的,但要注意疏密有度,留出更多通透的视觉空间、可以休闲的绿色空间。重庆的地形非常适合建设步道,但人性化的设施一定要考虑进去,考虑到车辆的便行,让市民更方便。城市的公共休闲广场,也要同时融入“开敞空间+不开敞空间”,多一些遮阳、遮雨的大棚或设施,不然,太阳天和下雨天市民怎么去休闲?

                       

                     大城之变

         重庆正加快形成3000公里的“一枢纽十三干线”铁路网,并修筑4000公里的“三环十射”高速路网、5000万人次客流的“一大四小”空港、4000公里的“一干两支”航道、1000亿美元进出口量的“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500公里的“一环九射”轨道交通网。这是在交通领域规划,

  此布局背后的思路是,届时重庆将不只是西部的重庆,而是连接中国东西部,以及串联欧亚大陆及连接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枢纽。

  重庆力争建成全国最畅通城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规划建设时序较原国家规划提前约10年。

  在产业领域,该组文章则认为重庆正在把握一个全球性的产业蝶变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能支撑起重庆的大城崛起愿景。

  重庆市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确实抓住了一些产业机遇,如今年签下惠普的全球软件研发中心、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全球软件测试中心、全球呼叫中心、全球采购结算中心、2400万台笔记本电脑制造(由富士康在渝代工),此外,思科公司在渝设基地、全球第一大电脑制造商广达建设4200万台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正在洽谈落地问题等。

  重庆市拟建成中国西部的汽车城以及西部金融中心等。还将打造“西部化工谷”,依托中缅输油管线、川气东输、疆煤入渝等重大项目,引进巴斯夫、安道尔、壳牌等世界巨头,3~5年新增化工产值3000亿元。 

  重庆的整体经济实力在去年已超过成都。1997年重庆直辖时,其GDP为1350亿元,财政收入仅为58.7亿元,到2008年,其GDP达到5098亿元,财政收入高达963亿元。

  重庆市发改委负责人称,他们对重庆的“大城崛起”,看重的并不光是GDP,更重要的是重庆作为西部重要增长极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逐步兑现和落实,这些因素都将进一步促进重庆的崛起。

      

       重庆是一座“每三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地图”的城市,尽管从整体上看与现代国际大都市还有很大差距,但重庆城市建设的步伐之快和变化之大,在当今世界堪称第一。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我们挑选了江北、铜梁、黔江和开县这四个区县,它们或许不是最好的,但颇具代表性:从位置看,它们分处重庆的“一圈两翼”;从目标看,它们涉及国际大都市、移民新城、区域中心城市等多个层次;从内容看,它们涉及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人居、生态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重大课题。

 

让我们从这四个区县城市的蝶变,去形象地感知重庆的大城之变——   

江北观音桥商圈

江北:城市革新之旅

2003年前的观音桥,是商家谈之色变的“百慕大”。“车流穿城过,客不在此留。”观音桥被主干道穿肠而过,一些烂尾楼难堪地矗立在那里,唯一的景观就是老旧的嘉陵公园,跟其他地级市老城区的面貌没什么两样。

如何将观音桥这块冷地变热,从而带动江北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成为江北区决策层焦虑的根源。

日新月异的黔江城 

黔江:小城大梦

 

去年以来,黔江城市东进的脚步更加急促。急促的背后,是黔江大梦后的觉醒。

黔江新城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宽阔的正阳大道上,压路机来往穿梭;罗家营小区里,升降机忙个不停。站在黔江火车站广场向北眺望,绿树掩映的小山头下,高高的脚手架隐隐透过冬日弥漫的薄雾,形似一幅动静有致的水墨山水……

 

铜梁人民公园

铜梁:人居典范

这些年,坐着铜梁城市扩张的“轿子”,不少家庭巳没有“蜗居”的压迫感受,他们见证了铜梁县城的几度扩张。许多普通的工薪族,放着宽敞的平层楼房不住,想尝尝“空中花园别墅”小区的鲜。

开县汉丰湖

开县:滨湖新城入画屏

一城山色半城湖。在三峡移民搬迁中,基于湖、城、山的独特风貌,开县响亮提出建设“重庆独具特色的滨湖城市”口号。而今,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

一座独具生态滨湖特色的城市轮廓初现。

 

大城之鉴

香港街景

漫步香港看细节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可以从中看到它的气质。香港最震撼的,就是这座城市的有序:没有城管人员,小商小贩当街售卖秩序井然;公园里,席地野餐的人,会自带塑料布铺开,餐后自觉将垃圾分类放进垃圾箱;上厕所时看到一位长相粗犷的男人,洗完手后,用纸把台上的水轻轻拭去……

对着有序的香港照镜子,会照出我们的很多问题来。

“国际花园城市”为何花落大连

2009年10月13日,大连力挫迪拜、利雅得,以全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桂冠。

20年,大连是如何从一座重化工城市嬗变为国际花园城市的? 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旧金山的规划之道

美国城市规划做得最好的是旧金山。

保持城市特征。有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把小山坡炸平,但旧金山保持原来的地貌风格,在山坡上建房,最下面的建筑矮小,越往上越高,不破坏景点。无论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看,人们都能感受到城市的特征。旧金山的街道根据不同的风向、温度、采光率和背光设计,每条街道、每栋建筑都有吸引力。比如旧金山的九曲花街闻名遐迩,不过是巧用陡坡建造的一段道路,却令过客到此必游,流连忘返。

注重城市文化多样性。旧金山北滩有意大利、中国、日本、韩国城和其他国家的建筑风格,有各式各样的饭店、学校、医院、公园、教堂和娱乐生活设施,均保留着各自民族的文化遗韵,这种“城中城”景象,成为美国城市文化的一大奇观。

城市路网规划提倡“窄而密”的“方格网布局”。在主城区的机动车道,一般相隔100—150米就是一条交叉路,路幅一般在9—12米之间。交通组织主要靠单行线,使车辆通过量提高50%至70%,速度虽慢些,但很少堵车,人行也方便,此道不通走别道,还多出许多商业店面。

重视城市紧凑发展,功能协调。旧金山将CBD规划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团,使写字楼到写字楼之间通过步行即可方便办事。 

巴黎的城市文化

走进巴黎,就如同走进了建筑的历史,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

巴黎受到保护的古建筑有3115座,每一座历史建筑都为巴黎添色增辉:雨果的寝室、莫奈的睡莲池、巴尔扎克的小花园使城市宁静;卢浮宫、爱丽舍宫、凡尔赛宫,使城市尊贵;协和广场、孚日广场,巴士底广场,使城市博大;荣军院、凯旋门、巴黎公社墙使其庄严;圣心教堂、巴黎圣母院、玛德兰大教堂使其神圣;埃菲尔铁塔使其崇高;而巴黎歌剧院则使其高雅……

1977年,巴黎制订了古城保护规划,105平方公里内是古城范围,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古城内城市建设主要侧重环境绿化和美化。建设现代建筑控制很严,允许兴建的,在设计上必须追求与古城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巴黎旧城区内,很少见到新建的高层建筑。而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建在34公里外的拉德方斯。

一个城市文化场所的多少、设施水准的高低,标志着文化品味的档次。巴黎拥有的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364个,还有134所博物馆,170多家歌舞厅,141个剧院,64所市属公共图书馆。巴黎的体育设施在世界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在仅仅105平方公里的面积里,有体育设施437座。

巴黎市民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人们将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看做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伦敦公交:世界最便捷的城市交通

无论城市功能还是人口密度,伦敦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统“最为便捷”的城市,是因为经过多年治理,伦敦的堵车问题大为缓解,主要原因是80%以上的人选乘公共交通。

人们喜欢使用公交有多种理由。首先是公交网络覆盖全城。公交包括地铁、城市火车、公共汽车、泰晤士河船运和出租车。地铁是公交的核心,承担着全市公交总客运量的45%,日乘客超过300万人次。伦敦城市以环形划分区域,从市中心一区向外围放射至六区,政府、议会、王室、金融城、商业街和主要旅游景点都集中在一区。12条地铁和一条轻轨线路纵横交错,总长400多公里。平均每小时开出的列车达90班次。在市中心区,一般步行十分钟之内至少会有一个地铁站。

二十几条市郊火车线路总长3000公里,与地铁一样具有高速、准时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南岸地铁较少的地区,占公交比重的12%,与地铁共同交织成整座城市的骨干公交网络。伦敦还有700多条线路的公共汽车,在轨道公交线路之间穿针引线,使公交网络更加缜密,日载客540万人次。“巴士就是我的私家车”,这是伦敦市政府鼓励市民乘坐公共汽车的广告用语。

转乘方便是伦敦公交的另一特点。每条地铁线路基本可与十条线路交叉。地铁与火车也有46个交叉站,在六区之内,买一张日票,地铁、火车可通用。伦敦有五个机场,都有地铁或快速直达列车及长途汽车相连。

其实,伦敦完善的轨道公交网络也是在两次大的交通危机后建成的。第一次是在19世纪中叶,由于人口增长和伦敦市区的逐渐扩张,城市交通一度处于极度拥堵状态。为缓解危机,伦敦将客运铁路引入市内,缓解交通紧张状况。第二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伦敦市区的不断外延,再次导致市中心交通拥挤。伦敦的应对措施是大量修建地铁。至20世纪初,伦敦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内城地铁系统。进入21世纪,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再次突出。2003年2月,伦敦开始对非公交车辆征收入城费,鼓励使用公交,被看成是第三次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历史性措施。

新加坡:城市管理以严管重罚促全民自觉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管理十分成功的国家,建国以后从一个“脏乱差”国家变成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

一是法律体系严密完善。新加坡以立法全、执法严著称,仅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的,就有《土地征用法令》、《规划法令》、《环境污化控制法令》、《建筑监控法令》、《园林法令》、《污水及排水法令》、《建筑物保存条例》、《环境公共卫生法案》等数十部法律法规,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是执法监督操作性很强。如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具体明确:随地吐痰,最高罚款1000新元;在电梯里吸烟罚款500新元,在公共汽车里吸烟罚款1000新元;上公共厕所后不冲水罚款500新元;过马路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等等。

三是违法处罚以严著称。至今还保留着比较野蛮的鞭刑,鞭鞭见血,让被处罚者留下终生耻辱的印记。对乱扔垃圾者,除处以罚款外,还责令他们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字样的服装,电视台专门开展抓“垃圾虫”活动,公开曝光。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很大,垃圾随手一扔,就扔掉1/4左右的月薪;抽一根烟,就可能抽掉半个月的薪水……一次处罚就会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条件反射,逼迫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规,并逐步形成一种习惯。

以严管重罚为手段,达到全民自觉维护环境的目的,这是新加坡城市管理最突出、最受人称道的经验。(据新浪网华龙网重庆晨报和当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