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智造”给中国车企的启示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站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被称为“第二个黄金十年”的“开局之年”。从不断推向市场众多的新产品来看,中国汽车制造业,包括合资企业和自主企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由市场大国涅槃成为了“汽车强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目前掀起的第二轮汽车企业合资潮中,中国汽车企业仍然还在走第一阶段“市场换技术”的老路。中国汽车企业急需找到突破口,也有过很多大胆的尝试,包括收购海外品牌资产、包括“依葫芦画瓢”式的“抄袭”和“模仿”等等,但还是没能摆脱世界汽车巨头的技术阴影。
  最近,笔者偶然看到通用旗下品牌欧宝的一句宣言,叫做“德国智造,欧洲之宝”,看后很有启发,尤其是“智造”两个字非常经典。
  虽然说欧宝品牌去年到今年经历过“被出卖到被保留”的辛酸过程,但是,其“德国智造,欧洲之宝”的品牌口号堪称特立独行,独树一帜。虽然欧宝在通用旗下,但却属于欧美车系中最典范的“德国品质”,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制造理念一直屹立在世界汽车的颠峰。作为欧洲最畅销品牌之一,欧宝纯正精良的德国技术早已深入人心,众口皆碑,并成功地奠定了自己在欧洲和世界轿车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和奔驰、宝马等品牌一样,欧宝也一样历经百年发展历史。可见,锻造一个名牌,甚至是塑造一个品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观国内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我们有这样的心态和决心吗?


  抄袭和模仿是不是“智造”?
  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不缺乏智慧。“智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智慧地创造”。于是,为了尽快赶超世界汽车巨头,我们开始在“偷艺”上下功夫。
  双环素来以模仿和“抄袭”出名。三款汽车产品,来宝对应CR-V,SCEO对应宝马X5,红星小贵族对应奔驰smart。一味的“抄袭”与“模仿”,这个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崛起为国内主流企业,双环甚至一度官司缠身。来宝和SCEO已经逐步淡出市场,被消费者所遗忘。消费者的印象中,双环的企业品牌模糊不清了,人们只记得它模仿了本田CR-V和宝马X5。
  对于目前销量增速最快的比亚迪,业界也有着与双环同样的诟病。人们可以开出一个清单,对其产品“模仿”和“抄袭”进行一一对照。就在前不久,比亚迪宣布大幅调低年产销目标,从80万减到60万,降25%。比亚迪官方的解释是产能原因和“品牌年”整体战略。
  产能是托词,品牌才是关键。产能可以通过建设工厂、购买设备很快解决。但是,品牌建设岂能通过“品牌年”来一蹴而就?


  并购是不是“智造”的一种捷径?
  不久前,吉利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显而易见,吉利和李书福通过收购高端品牌沃尔沃从而带动吉利品牌的意图昭然若揭。但是,业界和消费者的反应却正好相反,大家都担心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品牌形象不但不能得到提升,反而沃尔沃的品牌会因为吉利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和福特抛售沃尔沃所不同的是,通用最终保留了欧宝。北汽虽然出了最高的收购价,但还是第一个出局。
  在谈到为何决定保留欧宝业务时,通用汽车表示,业务发展不断好转以及欧宝对于通用全球战略的重要性让董事会做此决定。
  欧宝品牌车型由于顺应全球车辆小型化趋势,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目前在我国销售有安德拉、雅特等进口车型。更重要的是,其技术让上海通用受益匪浅。据了解,上海通用新君威、英朗都是源于欧宝的技术平台,在国内进行本土化生产的。
  由此可见,北汽意图通过收购欧宝来提升企业品牌和技术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而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但要想玩转沃尔沃品牌,并以此来抬升吉利自己的品牌,恐怕前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智造要求企业沉下心来打造品牌
  奇瑞A3已经很好了,但是,一位拥有这辆车的车主却在论坛上发帖说,奇瑞还可以把这款车做得更好。
  吉利的远景何尝不是如此?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应走一条从制造到“智造”,再从“智造”到创造的发展道路。目前自主品牌以低价取胜的自主发展模式已遇到了困难,自主品牌必须要靠提升品质、提高技术含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笔者认为,提炼品牌内涵非常重要。
  正如欧宝的“闪电”标志,意涵着欧宝以百年的创新精神,划破既有的成绩,以灵动的设计理念和智慧科技,结合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打造出动力性能卓越、功能灵活多样、更具人性关怀的高品质汽车。
  我们的自主品牌,你们的品牌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市场和消费者中进行传递?
  我们的自主品牌何日才能做出“中国智造,亚洲之宝”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