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就没有象牙塔
作者:姚国华
身为武大学子,你一定聆听过武大“四大名嘴”语惊四座的演讲,领会过他们独树一帜的观点与见解。可是,你是否听说过华中科技大学的“四大才子”呢?你是否想见识一下这所工科学校学者的风采呢?3月18日晚,华中科大“四大才子”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姚国华老师与武大学子一起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背后的问题与担忧。
今天,现代化只属于西方人
姚国华首先谈到一个现象: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普遍对中国经济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有经济学家甚至预言:2030年,中国经济实力会超过美国。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着非常深刻而严重的问题。姚国华指出:“我们要分清文明与文化的概念。中国现在只有文明,没有文化。”中国的现代化中完全没有中国人的智慧,都是从外国人那里借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现代化只属于西方人”。
姚国华说:“每一个真正的大国在崛起之前,这个民族一定有属于他的真正的大学。”他从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说起,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到美国,日本,以色列,一一列举了现在或者曾经的世界大国对于培养自己的大学,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智慧的重视,“文明强大的背后是文化的强大”。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学生是自由的,文化的崇高的,哪怕美国总统布什走进大学校园,他的霸气与强势也荡然无存。“大学是不承认任何权威的。所有的官员、有钱人进了大学校门都要夹着尾巴走”。正是这种纯粹的文化态度铸就了西方经济的高度发达。
而在中国,讲究的是实用。很多人认为文化、理论远没有经济实在,“理论就是不管用”。中国人不会为了科学而科学,为了智慧而智慧,一切都和实用挂钩。外国人可以为了做一个实验而经历1000次失败,中国人只会把实验的成果直接拿来利用,“不做无用功”。久而久之,中国的创新体系就几乎死掉。中国人习惯“拿来主义”,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中国几乎完全不再有自己真正的文化,只能依赖于别人而生存。在中国,文明远比文化要重要。文明的发达与文化的失落的截然反差,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危机重重。
华科大从来不是一所大学
在讲座的一开场,姚国华就发出惊人之语:“武汉大学曾经是一所大学,华科大从来不是一所大学。”他认为,武汉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充满了民主与自由,华科大一直缺乏这种文化氛围,而在今天,整个中国的大学都缺乏这种文化,这种智慧。姚国华说:“中国教育的普及是一个世界奇迹,能让这么多人接受教育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但是,所有的教育完全不具备激发人本能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的能力。”姚国华指出,中国的大学生是被剥夺了大学的大学生,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生变得实用功利,失去创新能力,缺乏伟大的理想与抱负。这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生,怎样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学、科学、文化的全面衰落,导致现在中国的文化已经变得没有智慧、没有心灵,只能吃五千年的老本,只能抄袭外国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发展与开拓。所以,“中国人在看得见的将来,都不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
姚国华提到,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曾联合提出,中国的大学要培养更多的“蓝领工人”。在他看来,这无异于把大学生都培养成打工仔。“大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培养打工仔,只能培养为别人服务工作,不知道自己如何行动的人。”大学生本是独立的智慧、自由的人格的载体,应该充满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如果连大学生的理想都破面了,中国最后的希望也就破面了。“大学本来就应该是象牙塔,是最浪漫、最自由的地方,大学生是人一生中最不现实的四年,正是这四年使人的一生变得光彩。”而现在的大学生充满了焦虑,内心被外部的潮流剥夺,从大一开始就为找工作着急。中国人的全方位焦虑导致整个中国文化的崩溃。
中国的现代化走向何方?
姚国华提到,现代文明是有中心的。纽约、伦敦、东京,任何现代化的国家和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心。而现在的中国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内地模仿深圳,深圳模仿香港,香港模仿伦敦——没有自己的中心,没有创新和个性,这样的文化是没有心灵没有灵魂的文化。这样文化是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化或即将现代化国家达到目的的。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姚国华指出,我们必须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然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既不能简单照抄西方,也不能只走回头路,而是要运用新的自己的文化修补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伤痕,而这样的重任,落在了大学生的身上。在讲座的最后,姚国华说:“现在,像我们这样的讲坛越来越多,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大家来到这里听我讲,不是为了奖学金,为了学分,为了三好学生,为了毕业论文,而只是因为自己感兴趣,这大概就是大学生命的迹象,这就是中国大学存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