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鼓励一线城市到周边购房缓解房价压力


李骁:鼓励一线城市到周边购房缓解房价压力

 

房价下降到多少才合理?不久前我撰文谈过这个话题,之所以大家对高房价如此痛恨,其根本在于超出了购房者承受的范围。北京工业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称北京房价与收入比为251,一般家庭25年收入才能购买一套住房。而同一数据柏林人平均只有3年。

 

房价高涨,大量的人买不起房,那么房价降到多少这些人才能买得起房呢?以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例,房价打对折,能买起房的依然绝大多数是目前能买得起的,因此,如果调控的目的是打压房价以使得中低收入阶层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住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解决之道是政府应该着力构建两元市场,把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基层“分锅吃饭”,低收入阶层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解决,高收入阶层尽可以在市场化的“锅”里吹泡沫,政府可以课以重税加以调节。

 

不过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在保障房上的表现的确叫人失望,就连流动性充裕的去年,保障房建设计划也只完成一半不到,何况今年以来楼市调控,地方财政锐减,保障房资金来源更是堪忧。在国家财政大笔资金投向中,保障房仍然显得单薄非常。

 

如果房价下降效果不明显,保障房建设进度短期内看来又跟不上,一线城市缓解高房价的路在何方?鼓励一线城市居民到周边城市购房,或是解决补充方案之一。

 

日前在临近上海的太仓,和我们服务的客户江苏五洋集团开例会,集团负责人杨总是太仓市房协主席,他认为,现在一线城市已经出现:老一代到上海周边城市买房居住养老、中一代住老一代的房子、小一代住中一代的房子,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一线城市重视,并制定政策引导鼓励,会有效缓解一线城市的住房压力。

 

目前,上海周边城市的房价只及上海的一个零头,如果按上述模式,三代结构的家庭,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能解决住房问题。事实上,在实际市场的发展中,市场正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

 

近年来因为房价的突飞猛进,工作在上海的外地人或相当数量的本地人居住或养老,开始选择瞄准靠近上海的三四线城市,比如太仓、昆山等地,这些地区与上海接壤,随着轨道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两城之间的往返时间甚至短于上海市内很多地方,近年来打造的1小时经济圈概念,就指这些区域。

 

这些区域与上海相连,仅仅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被划为两个城市,居住在外地工作在上海,完全成为可能,而房价却要差上几倍,比如太仓的浏河镇,因为与宝山接壤,该镇开发的项目几乎80%的购买客群来自上海。

 

但开始于4月份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却使得这一模式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是异地购房,无法提供一年以上居住证明或纳税证明,因此银行就不能提供按揭贷款。

 

虽然五月份该条款率先松动,可以贷款但要纳入三套房贷的调控范围,但还是抑制了大量的需求,如果相关部门能具体论证并酌情调整,相信会为缓解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