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党组织:
我学习了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它既是中国政府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提纲。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我会经常关心新近时事和热点话题。“收入分配改革”是最近一个频繁出现的热词,同样,它也出现在《报告》中的“调结构”规划中。《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的改革的重点是进行四方面的机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居于首位,其他的是储蓄结构调整、消费需求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以,收入分配改革被列入了改革重点。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也要求消除收入差距,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大环境下,改善收入分配也是当前一项促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我国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分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在政府主导的经济中分配天平明显倾向于企业和政府;利用权力、垄断、身份、地位攫取财富,造成严重的社会心理失衡;在“均贫富”的二次分配领域,由于制度不完善,也没有起到应当的效果;近年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推动下,资产泡沫更是进一步引起了财富分配效应,造成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在民众的社会公平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普遍存在的几大差距更是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它们包括1)行业收入差距,2)地区收入差距,3)城乡收入差距,4)企业内部收入差距,5)公共服务差距,6)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差距。此外,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主体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因此,收入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收入分配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较关系。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有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尤其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报告》中指出:“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等手段,多管齐下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整顿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距,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为今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在分配改革中,一次分配将致力于提高就业和提高劳动要素在财富分配的比例,而二次分配将会加大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中的投入。具体措施将包括:1)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2)提高劳动者收入,建立起劳动者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3)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有企业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垄断地位和垄断,这些资源,原本是全民所有,理应由全民共享,4)调整国家和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包括税收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支出。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政府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中关键问题,关注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变化,并且顺应民意做出改革,这恰恰体现出正是我党的执政优势。我党能够意识到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正在冲击着社会容忍的底线,表示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减少收入差距和缓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矛盾,这会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的分配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我认为应该引入创新机制来科学地解决各种矛盾。简单的说,第一,要保证各种政策带来的实惠能真正地交到民众手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严防不必要的“人为损耗”。尽管可能会增加行政“麻烦”和成本, 这样既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又可以赢得民心。至于操作细节,限于个人经历和视野,我就不纸上谈兵了。第二,我党要意识到提高民众创富能力的重要性,我国现在的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不计成本资源投入和廉价地使用劳动力,这种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必须改变,否则很难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民众的个体创富能力和效率,提高民众的积极性,无疑是当政者要优先考虑的了。要走出现有的低效率、高成本的创富模式,启迪和鼓励民智就很重要了,这期间的细节当然会无比复杂,当政者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海洋般的胸襟和踏实的作风等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