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三章 (6)希特勒谋杀“三巨头”


 

           抗日风云()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三章  中美英在开罗开会

                    三巨头德黑兰会谈  (6)

 

 

                   希特勒谋杀“三巨头”

 

    19431128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早在9月的一天,希特勒就收到一名代号“西塞罗”的双面间谍发来的密电:“11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秘密会晤......

    希特勒命令立即向伊朗境内秘密派遣出两支党卫军破坏行动小组,分头执行暗杀“三巨头”的任务,这次暗杀计划被称为“远跳行动”:一支纳粹敢死队通过空降进入伊朗境内亲德的卡西凯斯基耶部落所在地;另一支敢死队则伪装成茶叶商人从土耳其边境潜入伊朗。

    纳粹敢死队原计划通过苏联驻德黑兰大使馆地下的几条下水道秘密潜入使馆内部,然而到现场后他们才发现,几条使馆的下水道出口早就被卫兵防守得严严实实。纳粹间谍又想通过收买一名经常出入苏联大使馆的老年牧师混进使馆区,以便在夜间将5吨重的炸药埋藏在使馆的建筑底下。这名老牧师是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旧人,纳粹间谍知道他不喜欢斯大林政府,于是向他开出了五万英镑的价格。在当时,这个数目足够让人舒服地过上一辈子。当他获知纳粹的阴谋后,立即走进苏联大使馆说出了一切。两名阴谋收买他的纳粹间谍立即被逮捕,数天后“他们企图逃跑时被苏联看守击毙”。

    另外纳粹间谍准备在罗斯福拜访苏联大使馆时,实施暗杀,没想到罗斯福住进了苏联使馆。纳粹间谍又将暗杀目标锁定在丘吉尔身上,但同样没找到机会。

    当“远跳行动”总指挥斯科尔采尼发现派去的党卫军间谍都一个个落网的时候,最后他竟然想出了用装满炸药的轻型飞机去轰炸苏联大使馆的主意。他们很轻易地就找到了愿意去执行这次“自杀式”任务的纳粹飞行员,不过这名飞行员驾驶装满炸药的飞机飞到德黑兰上空时已是12月初,“三巨头”早已离开德黑兰打道回府了。

 

 

                         马歇尔和斯大林

                                                              斯 大 林

    德黑兰会议期间,有一次在会议休息时,斯大林邀请陪同罗斯福出席会议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沿着苏联大使馆主楼花园的林荫道散步。有翻译陪伴着他们。

    起先,谈话围绕着刚刚结束的辩论。后来,斯大林说,他喜欢马歇尔的报告,并且询问了他的职业生涯。

    马歇尔谈及自己短时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快结束的几个月才参战。马歇尔本该于1917年得到第一颗将星,但他却等了十八年。他在军队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加上甲状腺出了严重问题,他开始考虑打报告,转到国民警卫队那是军事仕途失意者最后的归宿。然而,就在这时来了一道命令,任命马歇尔担任位于太平洋岸边、华盛顿州的温哥华兵营的司令官。职位虽然不高,但毕竟还是在军队里。

    马歇尔以前的许多战友都获得了高级职位,而他仿佛是被遗忘了,他认为,温哥华兵营是自己军人生涯的最后一站了。但是,突然间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斯大林仔细地听着马歇尔的叙述,这时问道:“出什么事了?”

    “这一天我终生难忘,”马歇尔讲道,“我给您仔细讲讲这件事儿。1937620日,星期天,早晨830分,一阵敲门声把我叫醒。门口站着三个陌生人,他们头戴飞行帽,身穿黑色皮夹克,疲倦不堪,没有洗脸,显然饿坏了。事情很快就弄清楚了。原来这三个人是苏联飞行员,他们当时进行跨越北极从莫斯科到华盛顿的不着陆飞行,但由于燃料不足实施了迫降……”

    “怎么?这之前没有发现他们吗?”斯大林吃惊地问。

    “当时搜索设备简陋,加上美军人员训练无素,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下落。而他们认为温哥华兵营的阅兵场比较合适,所以便决定在那儿降落。我家的房子就在旁边。于是他们便来到我家了。”

    斯大林被这个故事逗乐了。他发自内心地笑了,最后问道,接下来怎么着了。

    马歇尔接着讲道,他把三个疲倦的飞行员安置在自己家里,好在他家里有好几个卧室和浴室。快到中午时,午饭准备好了,可此时房前已聚集起了好几十号记者和电影摄影师。马歇尔非常恰当地把自己家的不速之客做了介绍,帮助他们应付了记者的采访,并对他们的回答做了巧妙的解释,由此一下子变成了世界知名人。

    很快,首都的高官们想到了马歇尔将军,他被调到了华盛顿,并于1938年初被任命为军事计划局的局长,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仕途: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计划的创始人……

 

 

                       丘吉尔的纸条

 

    德黑兰会议期间,在一次会议上,当激烈辩论有关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发现,艾登给丘吉尔写了一个小纸条。丘吉尔看了纸条,又在上面写了些什么,交回给了艾登。艾看了丘吉尔的纸条,把纸条揉成一团,扔到了旁边的字纸篓里。

    会议结束,与会者都散去了,斯大林让翻译去找到那张纸条并向他汇报,纸条上写的什么。显然,他认为所写的会涉及英国对所讨论问题的立场。翻译和斯大林保安部队的一名军官一起找到了那张纸条,并迅速拿着去找斯大林,当时他跟莫洛托夫一起在使馆花园里散步。翻译打开纸条,读了出来:“温斯顿,您的裤子的拉链开了。”接下来是丘吉尔写的:“谢谢,老鹰不会从窝里掉下来的。”斯大林乐坏了。

    1945年夏天,丘吉尔在英国大选失败了,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接替了他的职务,和他一起前来波茨坦的新任英国外相贝文,有一次在洗手间,贝文站得离斯大林的小便池不远,开玩笑说:“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公厕是惟一地方,只有在这里劳动人民才能够用双手掌握到生产资料。”斯大林狡猾地笑了一下,也开玩笑道:“在社会主义世界也一样。”

 

 

                  谁最先报道开罗会议新闻?

 

    194311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高峰会议,讨论对日本的作战计划,发表《开罗宣言》。是谁最先报导这个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呢?

    他就是第一个在外国通讯社任记者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赵敏恒。

    19431118日,重庆国民党政府派代表团访问英国。赵敏恒随机去英国向路透社总社汇报工作,途经埃及开罗时,代表团在机场受到商震、黄仁霖等高级官员的迎接。商震是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后任参谋长;黄仁霖是新生活运动委员会的总干事,是宋美龄身边的红人。赵敏恒认定,商、黄的出现极不寻常,他首先断定蒋介石一定来了。如果是召开高峰会议,罗斯福、丘吉尔等巨头也会参加。赵发现开罗封锁很严,会议地点,五英里内无通行证不能入内。于是他当机立断,马上飞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里斯本是各国记者集中的地方。赵敏恒从侧面了解到:罗斯福、丘吉尔都不在国内。各方迹象表明,确实开罗正在举行高峰会议。但此事关系重大,对大战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旦报导错误,不但对战局不利,还有受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在这个关头,是求稳?还是冒风险使亿万人早获喜讯?他踌躇了。但是,他凭记者的第六感觉,确信无疑。终于向路透社发出召开开罗会议的密码电报。总社验证属实,在1210日,首先向世界播放了。《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无条件投降。立即震动世界,各国人民欢呼胜利在望。

 

 

                    英美策划谋杀蒋介石

 

194311月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与丘吉尔面和心不和,这几年来,他俩的分歧越来越深。1120,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经昆明巫家坝乘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在印度北方邦兰姆加尔盟军训练基地稍事停留,视察了全副美式装备的中国远征军部队,而后又乘专机飞到加尔各答。令蒋介石生气的是,英国驻印度总督只派出私人顾问到机场迎候,也没在机场大厅铺红地毯,甚至没派军乐队奏迎宾曲。

其实,丘吉尔不止冷落蒋介石,他还想谋杀蒋介石。他曾召集英军参谋长伊斯梅上将、陆军情报部长卡尔格特中将等人开秘密会议,并指定英国驻华大使馆陆军武官查尔斯上校全权负责、相机行事。不过该计划对英国外交部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则严加保密。

随后,查尔斯组成特别行动小组,准备实施暗杀计划,并网罗了两名中国空军上校和几名英军军官。开罗会议召开前,查尔斯从伦敦弄回3枚最新式的微型高爆炸力定时炸弹,打算在兰姆加尔机场放在蒋介石的座机里。但因蒋介石的警卫人员警惕性很高,有两名军统的上校带一队卫兵团团围住座机,不准任何人哪怕是中国空军军官走近,更别说英国、印度空军地勤人员了。然而查尔斯上校发现美国14航空队的地勤人员似乎受信赖。两名上尉机械师还被请来协助中国机械师检修飞机。这使查尔斯得到启发:“暗杀计划一定要得到美国方面的协助。”

丘吉尔等人想收拾掉蒋介石,是因为他们想保住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二战中,英国一方面参加对日战争,一方面又对拥有庞大陆军的中国抱有强烈的戒心,唯恐中国扩张影响,以后称雄亚洲。英国还想染指中国领土西藏,一心想策动西藏人独立,摆脱国民党中央政府,好从中牟利。另外,蒋介石为团结印度人民抗日,多次公开催促英国让印度独立。半年前,宋美龄访问了美国,却不去英国,她以“身体欠佳”为借口,谢绝了英国的邀请。这使丘吉尔相当恼火。

 

会议开完后,蒋介石夫妇的专机先行回国。罗斯福总统派往重庆的最高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没走,留下来就中国战场和缅甸战场的情况继续与罗斯福商量。史迪威与蒋介石失和已久,这已不是什么秘密。

罗斯福考虑再三,对史迪威下令:“我理解你的处境。你如果无法与蒋介石相处,又无法换掉他,那就一劳永逸地把他干掉算了。”

几天后,史迪威带着总统的绝密口信返回中国,只向副手多恩准将作了传达,指示他具体执行这一任务,代号为“蓝鲸行动”。指令规定执行期限为3个月,逾期自动失效。

1944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美国航空部队情报处长莫瑞特上校和他的助手金斯利中尉坐车来到英国驻华大使馆。他俩是应英国驻华使馆副武官查尔斯之邀前去开会的。

这时,莫瑞特对本国(美国)的除蒋计划还一无所知。查尔斯经过一番试探,才向莫瑞特亮底:“我们准备很快就下手除掉蒋介石,扶助几位比较有影响而又坚决主张抗日的国民党领导人上台实行集体领导。帮助他们改组政府,抓牢军队,清除何应钦等亲日分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蒋介石早就不得人心。他对日作战三心二意,稍有机会就打算妥协,不惜出卖盟国。我们电台几次截获重庆拍往南京日军总部的密电,呈送我们政府。要不,我们英国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莫瑞特脸色严峻,不无忧虑地说:“我和你的看法没有分歧。但我不能不提醒你,这样干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弄不好反而会给日本人帮忙。东京电台就常挑拨我们两国与中国的关系。再说,蒋介石拥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多数将领都听命于他。至于你提到的集体领导的设想,我看不易行得通,弄不好是混战,是很可怕的自毁大局的内乱。”

莫瑞特最后说:“让我考虑考虑,毕竟这事非同小可。即使我不便帮助你,也不会坏你的事。”

1944219日,重庆沙平坝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小洋楼的二楼上,史迪威将军的副官多恩秘密召见了莫瑞特,向他交了底:“我和史迪威再三考虑,暗杀蒋的行动必须得到你的协助。”

“当真是总统先生的意图吗?”莫瑞特心情异常激动,似乎还存在疑问。

多恩用力拍拍莫瑞特的肩膀:“绝无戏言啦,亲爱的处长,如果行动不幸失败,责任将完全由我负起来,你也可以推责于我,而我绝不牵扯到史迪威将军,更不会承认是总统做过这口头指令。你明白吗?这毕竟不是光明正大的事……”

莫瑞特握着多恩的手说:“我为你如此信任我而备感荣幸。将军阁下,就我所知,英国方面也拟定了一个除蒋的计划。负责人是我的朋友、使馆副武官查尔斯上校。”

多恩来了精神,详细地向莫瑞特询问了查尔斯等人的行动内容,而后摇摇头:“他们干他们的,我们没有必要与他们合作。英国人与中国警厅,特别是军统关系很紧张。他们的计划极难成功。我们干肯定有把握。椐可靠情报,蒋介石夫妇已定于3月中旬应邀访问印度。蒋介石还要去兰姆加尔基地为卫立煌、孙立人等中国远征军将领授勋。我们动手的方案是当蒋介石在座机飞到喜马拉雅山上空时,飞机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机上所有乘客将不得弃机跳伞,而所有的降落伞都将失灵,结果机毁人亡,同归西天。第二天各国的报纸都将刊登‘蒋介石死于空难’的惊人消息。人们肯定不会怀疑是我们策划的。因为我们美国一直支持蒋介石。人们倒会怀疑这是日本人干的。”

 

19442月下旬,在蒋介石的别墅里,军统局长戴笠正向蒋介石汇报:“委座,卑职想说件事。眼下,查尔斯经常与重庆的盟军使团几名军官联系碰头,又指挥他手下情报人员四处活动。前几天,据内线耳目报告:查尔斯特为邀约14航空队的情报处长莫瑞特上校到英国大使馆密谈到深夜,不知谈了些什么,迹象却很可疑……

蒋介石冷冷一笑,摇摇头:“雨农,你的神经太过敏,我就不信英国人想暗算我,除非他们失去了理智。乱猜疑是不好的。至于美国人就更不可能,史迪威虽说脾气不好,又主观、傲慢,常与我争执,闹得关系紧张,但他是个堂堂君子,不是阴谋家。你还是要多多提防中共和日本那边。“

戴笠只好连连称是,恭敬地鞠躬告辞。

蒋介石本想近日就出访印度,显示大国领袖的地位,可是当时豫湘桂大会战正在紧要关头,他一时脱不了身。后来衡阳失守,桂林、柳州又被日军围攻,战事更加不利。蒋介石只好取消了出访计划,美国人的谋杀计划自然也就随之流产。

蒋介石对于英美要谋害他的事情,一直蒙在鼓里。1949年败退台湾后,多恩将军任美国驻台湾的军事顾问团团长,竟然与蒋介石共事10余年。直到多恩奉调回国后,才在其回忆录《史迪威从缅甸出走》一书中,披露了这一惊人的秘密,内中详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