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三章 中美英在开罗开会
三巨头德黑兰会谈 (2)
开 罗 会 议
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到达开罗
1943年10月28日、11月1日,罗斯福连续两次致电蒋介石,邀请蒋到埃及出席“四巨头”会议。蒋介石当即回电,表示愿意参加这次会议。
由于蒋介石政府一向对苏联不友好,斯大林反对将中国列为四大强国,加上又瞧不起蒋介石,不愿与蒋会面,故对罗斯福的倡议迟迟未予回答。
考虑到斯大林与蒋介石的矛盾,罗斯福决定将“四巨头”会议分两次开,即先在埃及开罗开中、美、英首脑会议,然后再在伊朗德黑兰开美、英、苏首脑会议。罗斯福的这一想法,得到中、英两国的赞同。
1943年11月9日,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告知他在两三天内即去北非,请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与他在开罗会晤,希望蒋介石11月22日抵达开罗。
蒋介石决定参加这次会议,并指定最高国防委员会参事室、秘书厅拟订会谈方案。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的主持下,参事室拟定的方案有以下几项:
一、旅顺、大连两地,一切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偿交还中国;
二、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无价交还中国;
三、台湾及澎湖列岛两处一切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价交还中国。
蒋介石看了这个方案,觉得甚好,决定带到会上去。
11月18日上午8时,蒋介石夫妇及随员20余人,一批从重庆白市铎军事机场起飞,另一批则从昆明动身,分乘两架飞机,经印度、巴基斯坦飞往埃及。11月21日早上7时,蒋介石一行到达开罗。
由于当时中国飞机的落后,也是代表团随行人员之一的宋美龄亲自给罗斯福打电话,报告中国飞机的状况。已经先期到达开罗的罗斯福总统,下令让自己的总统座机“圣牛号”专程飞往中国来接蒋介石和宋美龄。这架美国总统的高级座机,有多间独立的卧室、卫生间。也就是从那时起,宋美龄希望她和蒋介石拥有一架可以与罗斯福总统座机相媲美的大型波音专机。但是,战争尚未结束,罗斯福总统虽然应许了宋美龄的请求,但是直到他病逝,也没有兑现承诺。直到战争结束以后,杜鲁门总统才给予解决。以后就有了“美龄号”专机。
话说回来,从重庆跟随蒋介石一起出发的有:最高国防会议秘书长王宠惠博士,国民党中宣部部长、著名新闻学家董显光,宋美龄的秘书陈纯廉小姐,侍卫长俞济时中将和两三位情报人员;从昆明出发的人员有:空军的周至柔将军,陆军的商震将军,海军的杨宣诚将军,林蔚中将,皮宗敢少将和黄仁霖等人。
1943年11月21日,蒋介石拜会了丘吉尔。自从缅甸陷落,中国战场面临极大困难,重新打开滇缅路至关重要,于是蒋介石首先提出缅甸反攻需英国出动海军向孟加拉湾进军,以便海陆两路夹攻,收复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公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
但丘吉尔决定先照顾欧洲战场。蒋介石对丘吉尔的主意深为不满,把“缅甸作战取决于欧洲战场,这不是贬低中国战区的地位了吗?”
英国人很不客气,在三国元首在场的情况下,经常使蒋介石难堪。具有典型英国人作风的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元帅认为:“对外国人就应予冷落,如果这个外国人又是非白种人,就还应该再踩他一脚!”这是殖民主义者长期养成的习惯。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宴后,邱又导余至地图室,指示各战区作战之现状,其实,此等语皆余所熟闻者,而彼仍津津乐道。邱氏为英国式政治家,实不为盎格鲁撤克逊之典型人物。虽然思想与精神气魄不能与罗斯福同日而语,而其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则现代政治家中实所罕见。”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盟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举行了代号为“六分仪”的会议,史称开罗会议。这是二战中唯一一次有中国参加的国际首脑会议。会议的召开及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都表明了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承认。
开罗会议会址就在金字塔脚下不远的米那豪斯大饭店内。这座饭店是建于1869年的五星级国际饭店,简直是一座惊世殿堂。开会的具体地点是在二楼“鲁拜集”饭店。饭店约一千多平方米,建于1870年。饭店原是古波斯著名诗人、天文学家伽亚谟居住过的地方。他出生于11世纪后半期的波斯,在后来成为开罗会议旧址的地方写成他的独一无二的哲学四行诗《鲁拜集》。现在开罗会议旧址是以《鲁拜集》命名,以纪念伽亚谟,而不是叫开罗会议旧址。
原先饭店还保留着“三大巨头”的会议座椅,后来撤走了。在一本大饭店《年史》的书中,详细记载和介绍了饭店各个时期的史迹和照片。在《年史》的照片上,有蒋介石、罗斯福和宋美龄在开罗会议的花园别墅秘密会谈的合影,有丘吉尔夫人、女儿在饭店的照片。
1943年11月12日,丘吉尔及其随从人员在美国大使温安特,海军舰队司令、第一海军大臣坎宁安上将和艾梅将军的陪同下,离开普利茅斯。丘吉尔在空军部队的女儿萨拉也作为他的随从参谋一同离开。
11月21日,丘吉尔到达埃及亚力山大后,随即飞往靠近金字塔的沙漠机场,飞机降落后,被安排在一幢靠近米那豪斯大饭店的别墅内。第二天,丘吉尔去沙漠机场接罗斯福总统。
开罗会议即将举行时,戒备森严,调用了一个步兵旅的兵力和500门防空高射炮,保护着会议的安全。在金字塔顶上设有一个英国皇家空军的观察站,监视空中情况,航空兵全副武装,严阵以待,以防希特勒的袭击。
11月21日,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也抵达开罗,与罗斯福总统一起下榻在金字塔路的大饭店的别墅里。丘吉尔前往拜会他们,这是他们的首次会谈,预示着开罗会议就要正式开始。
11月23日上午11时,开罗会议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罗斯福下榻的别墅里举行。
罗斯福宣布开会,并请蒙巴顿将军(东南亚盟军总司令)先谈谈东南亚作战方案。
根据蒙巴顿介绍的计划,战役将从1944年开始,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英国军队在缅甸西部同时发起进攻,计划于4月收复北缅。
宋美龄给蒋介石当翻译。会议期间,有时“三大巨头”在饭店院子杏树下举行非正式会谈,有时丘吉尔坐在阳台上抽烟,凝视着金字塔。11月25日是美国的感恩节,当晚罗斯福总统把国事搁置一边,在别墅设宴招待客人。宴会结束后,罗斯福邀请客人们回到他们经常举行会议的大厅跳舞。
开罗会议首先讨论对缅甸作战的问题。美国认为,为使中国政府坚持抗战,必须打通大陆交通线。因此,当务之急是在1944年雨季到来之前攻取缅甸,修建中印公路。中国方面也希望如此,但蒋介石担心英军不予配合,造成中方孤军深入,所以他坚持当英军在孟加拉湾发动两栖作战时,中国军队才能对缅进攻。而丘吉尔则坚持先欧后亚的原则,根本反对在孟加拉湾登陆作战。于是中英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蒋介石与丘吉尔展开了交锋。
蒋介石问:“首相阁下,贵国海军究竟何时能够在印度洋上集中,并如何取得制海权,我认为这对缅甸作战至关重要,我希望有所了解。”
丘吉尔搪塞道:“委员长阁下,海军作战的详细计划仍需研究,以后我们两个人单独会谈时我会告诉您。”
24日晚间,丘吉尔在他住的甲种别墅中和蒋介石及夫人会面,当他在等候蒋介石和宋美龄下楼时,刚巧他看到了一位高大、风尘满面、且有刚毅神色的美国将军。他便问卡尔顿.杜立德将军(此人为英国驻重庆代表):“这位将军是谁?”杜立德回答道:“这是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的组织人,亦是美国十四航空队司令。”丘吉尔又向陈纳德看了一眼,摇摇头,然后说:“感谢上帝!他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当蒋介石夫妇踏进客厅时,丘吉尔说:“蒋夫人,你以为我是一个老奸巨滑?呃!”
没有人会想到,一位国家元首会用如此不客气而尖锐的口气来对一位第一夫人致这种欢迎词的。原因是,当宋美龄此前一次在美国环游活动时,丘吉尔曾经想和她见面。但是,宋美龄对这件事,非常小心谨慎。因此当丘吉尔在华盛顿时,宋美龄就设法不在美国首都停留,同样的,当丘吉尔到纽约去时,宋美龄就到别处去了。丘吉尔知道,她一直在躲避他。
宋美龄微笑着从容答道:“首相阁下,什么缘故会使你想到,我以为你是一个老奸巨滑呢?”这句反问,使丘吉尔无法用外交辞令来回答。他所能做的,只有伸出手来握手,并哈哈大笑地不了了之。然后,他们才开始严肃地讨论中英之间的情势。
丘吉尔带领蒋介石夫妇进入他的地图室,他手指地图,不厌其烦地将盟军在各战区的战况向蒋介石一一介绍。直到最后,丘吉尔也没有向蒋介石明确英国海军明年在缅甸南部进攻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蒋介石对于英国人的态度十分恼怒,他在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开罗会议之经验,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英国之自私与贻害,诚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矣!”
最后罗斯福出面调解,他与丘吉尔在私下里就缅北作战问题达成一项谅解,并将这次行动的代号定为“海盗”。
随后,罗斯福将“海盗”计划告诉了蒋介石。这就是:美国人答应把驼峰的空中运输能力从每月3000吨提高到10000吨,必要时派一至两个师参加缅北作战;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湾登陆,配合中国远征军在缅北的陆上作战,美国提供登陆支援;中国远征军从印度经野人山,从滇南经龙陵、腾冲进攻缅甸。
“海盗”计划并没有正式签字,罗斯福以个人名义向蒋介石保证,一定迫使英国执行“海盗”计划,几个月内盟军将在孟加拉湾登陆,蒋介石遂同意出兵缅甸。
11月26日,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海盗”计划作了最后一次的交锋。
英国参谋长再次鼓吹夺取爱琴海上的罗德岛是胜利的关键。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我们希望在东地中海的军事行动不至于妨碍‘海盗’行动的实施。”
英国陆军参谋长布鲁克立即表示:“如果我们要夺取罗德岛和罗马,又要进行‘海盗’行动,那么实施在法国北部登陆的‘霸王’计划的日期就不得不推迟。”
马歇尔态度坚决地说:“如果必要的话,‘霸王’计划可以推迟,但是‘海盗’计划必须如期执行,因为缅甸战役对于整个太平洋战区的军事行动至关重要,而且总统已向中国人作了保证,它还涉及到我们与中国人的政治关系。”
布鲁克又说:“我们认为,必须集中一切资源对付德国,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结束战争,因此我们希望推迟‘海盗’计划。”
马歇尔强调:“我们已经在地中海战区作出让步,希望你们不要再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决不同意推迟‘海盗’计划,这个问题只能由总统和首相作出决定。”
11月26日下午,首脑们举行最后一次会谈,讨论和通过《开罗宣言》文稿。之后,三巨头继续讨论缅甸作战的时间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于是决定待德黑兰会议后再作决定。
在这次会议中,罗斯福私下对陪同参加会议的儿子伊利奥·罗斯福说:“我对蒋氏政权性质表示不满,我告诉他这种政府绝不能代表现代民主,我告诉他,必须在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与延安方面握手,组织一个联合政府。”罗斯福的这一思路得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和外交官谢伟思的积极响应。后来毛泽东也就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与蒋介石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