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


  1981年11月5日,作为《中国少年报》的年轻记者,我有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本报30岁生日的庆祝活动,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叶圣陶先生讲的一句话。这位须发皆白的著名教育家说,《中国少年报》要对小读者高度负责,每个字都要放到秤上秤一秤。

  近30年后,当我细读《改变教育行为》一书时,发现教师们正是以如此严谨的态度评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如闫玉双老师所说,我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那些我们熟悉并习惯的做法一个一个地放在“尊重”的天平上来“秤”。或许可以说,这是尊重教育研究最为鲜明的一个特色。

      说实话,尊重教育研究15年来自然有许多理论的解释,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师们写的案例分析式的教育随笔。理由很简单,优秀的教育随笔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浓郁到可以让人感受到教师的体温和表情,而且,这些活鱼儿一般的短文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并将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在一起。

       比如,美术老师让小朋友画一画眼中或是想象中的大海,大部分小朋友都把海水涂成了蓝色,可是有一个小学生却把大海涂成了红色。班里其他的孩子都开始笑了:“我见过大海,就是蓝色的”、“老师刚说过大海是蓝色的呢”……美术老师也批评了他。这个孩子眼泪夺眶而出,哭得很委屈。他说:“我画的是下午的大海,太阳公公快走了,他舍不得,把红色留给了天空,大海又在天空下边,所以大海也是红色的了”

  其实,这个孩子的见解完全正确。我是在青岛海边长大的,深知海水可能会是五颜六色的。在黄昏的时候,落日的辉煌常常把大海染成一片金色,而有些时候则显出红色。可是,在京城的学校里,一个小学生的自然表现却被视为谬误。这件事引起了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学校郝宏来老师的深思。

  王佐学校曾搞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两个选题:

  “你上课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吗?”选项有“愿意”、“比较愿意”、“不太愿意”、“不愿意”。对这四个选项,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回答“愿意”的依次为(72%)、(50%)、(13%)、(6%)。可见,学生们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了。

  “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怕答错”,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回答的依次为(45%)、(83%)、(90%)、(96%)。可见,学生年龄越大顾虑越多,越怕答错。

  郝宏来老师发现,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单纯地以“对”与“错”评价孩子,容易束缚孩子探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时,不轻易地说“对”与“错”,而是要求学生“说说你的想法”。“说说你的想法”注重的是教育的过程,是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对问题的探讨,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求的习惯。

  心有灵犀一点通。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李丹路老师也发现,用一个“对”字来评价,很容易掩盖“不合理的因素”,在有意无意间把不合理东西当作正确的固化下来;单纯以“错”盖之,容易扼杀学生行为中的“合理的成分或因素”,使我们不易察觉到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所以,她在班主任工作中提出只言“利弊”不说“对错”。

  在利弊的权衡中,学生们初步懂得做事要动脑,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有的学生还能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还有的学生提出,权衡的过程不应当在事后,应该在做事之前。一些学生父母了解了这种方法说:“我们成人做事也应该按照这些方法去做!”“这些方法对孩子的影响肯定是长远的!”

  我为什么首先举出郝宏来和李丹路两位教师的案例来呢?因为他们是现代型的教师,他们的追求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超越。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自己的假定将由事实来检验,甚至承认错误。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的责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的一段论述。也可以说,21世纪的教师形象有了新的界定,即教师应富有探索精神和民主观念,应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

  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师应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讨论教师新的前景问题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些新思想:“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决定意义。”

  在《挑战权威》一文中,傅继军和韩雪两位老师合写出的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在安排同学们预习第19课《海滨仲夏夜》时,韩雪老师平静地在同学们的座位之间穿行巡视着。突然,中队长穆晨晨高高地把手举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得有问题,傍晚怎么会出现启明星呢?”他的话音不大,但是一下子把其他同学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韩雪老师顿时怔住了。要知道《海滨仲夏夜》出自大作家峻青的手笔,这是语文课本里有名的传统篇目。她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如今又调整到了小学的课本里。可就是从来没发现过有什么问题。当时,她呆呆地注视着穆晨晨,还真有点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她连忙定了定神,说:“穆晨晨同学在阅读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很好,说明他是在用心读书。问题发现了,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去证实。咱们一块儿来查找资料,帮助穆晨晨解决、证实这个问题,你们说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有的捧着《现代汉语词典》,有的拿着《小百科》,有的抱着《十万个为什么》……纷纷围到了韩雪老师的身边。穆晨晨手里也举着《少年科学大观》挤了进来,他兴奋地说:“我找到答案了,我找到答案了!”同学们都围拢了过去,他站在中间,大声地读了起来:“夜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应该叫‘长庚星’,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才叫‘启明星’。虽然‘长庚星’和‘启明星’都指的是九大行星之中距离地球最近的金星,但是由于出现时间不同,因此说法也不同。”

  事后,几经周折,语文课本的编辑部门终于认错了,新版语文教材将第19课《海滨仲夏夜》第二自然段中的“启明星”改为了“长庚星”。

  韩雪老师感悟道,创新应该首先从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始,从而进一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具有敢开风气之先的精神。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一位老师培养出的学生永远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一个不惟书,不惟上,具有毫不退缩的探索精神,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望的问号。

  教师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如授课、实验、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等等,但其更大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做出人格楷模。譬如,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会学习,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开放的视野与胸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什么都比学生强,但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应是不可动摇的,而这正是教师的魅力所在,榜样也由此而生。

  关于尊重,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在教育领域探索,而实质上这也是法律精神的严肃规定。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这一条的规定考虑了《儿童权利公约》有关规定的要求。这充分说明,尊重教育是有法律依据的。

  按照法律规定,18岁以下任何人都是未成年人或称之为儿童。在我们的大量调研中发现,中国儿童的四大权利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参与权。从教师们上千篇优秀随笔中可以看出,尊重教育研究的聚焦点也是如何尊重学生的参与权。

  儿童参与作为一种理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参与既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项儿童的基本权利,也是学界广泛倡导的一种现代儿童观的重要标准。儿童生来就是一个权利的主体,其参与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参与是儿童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需要发展的一种重要能力,儿童需要在参与中成长发展。儿童参与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儿童可以对影响自己的事务发表意见。2、儿童有权得到与之有关的信息。

  儿童参与是成为民主公民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参与程度的高低,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参与意识的强弱,参与能力的高低,是儿童能否理想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参与能力是诸多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培育儿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儿童参与实际上是提高儿童素质,也就是说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一个方法,是儿童发展能力和完善性格的一种方法。

  如何尊重儿童的参与权呢?在《协商处罚》一文中,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的的德育主任李晓鹏老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校六年级的王勃同学跑到宿舍楼后边,隔着学校栅栏用石块袭击路边小贩。小贩手持“证物”——石块以及一块被砸烂的瓜,非常愤怒地告到学校。

  对于像这样的严重违纪行为,按照惯例学校要发“违纪通知书”。一个学生如果被发了“违纪通知书”,即使他以后改正了错误,或者其它方面做得非常好,也是没有资格当三好学生的。所以,学生们都特别怕学校“发违纪通知书”。

  李老师了解到,王勃干这事就是看着小贩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样子觉得挺好玩,现在他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给小贩道了歉,写了检查,还赔了钱。王勃对李老师说,他现在很后悔,觉得对不起人家,自己的行为给学校、班级抹了黑,有点抬不起头,怕人瞧不起……

  李老师用非常严肃的口气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认,敢于担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你做错了事,损害了集体荣誉,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不对?”王勃诚恳地点了点头,但有些不知所措。李老师说:“我们来个协议处罚吧。如果你同意,请你用劳动挽回影响,时间是一周,处罚内容嘛,咱俩商量。”王勃立即表示同意,签下了一份“协议处罚书”。

  随后的一周,王勃忠实地履行了协议,每天中午利用自己玩的时间,巡视校园环境,捡拾被遗弃的饮料盒。一周来他捡到了上百个饮料盒。他说:一周来,他每检到一个饮料盒就觉得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心里就好受了一些。他还说:看到同学中午玩,他不能玩,也挺难受的,可是一想到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他就打消了去玩的念头。最后,他还写了一封倡议书,呼吁同学们要保护校园环境,不要乱扔饮料盒!在倡议书的最后,他还真诚的感谢学校对自己的处罚。

  “协商处罚”改变了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处罚,而是与孩子共同商定处罚的形式、程度、时间等。实践表明,让犯错误的孩子参与到对他本身的处罚,能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这样既避免孩子与处罚的对立情绪,还能使孩子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明白要对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在尊重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经常思考: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儿童的权利,在我们所做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尊重儿童的四个基本权利作为最重要的原则。毫无疑问,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不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