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迈错第二步--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X)


人类迈错第二步--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X)
 
人类迈错第二步--感叹人类社会选择“以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5) 
 
(作者注:考虑到文章论述的完整性,在作者《货币理论》一书里和以前发表的博文里论述过的有关观点仍将被再次简要提及,但为节省篇幅,有关论述的详情不再重复,请感兴趣的朋友参阅原文。任何人任何媒体均可免费转载,但必须注明:转自杨钦松的博文并注明作者新华网址:http://yangqinsong.home.news.cn/blog/home.do,否则视为侵权。) 
 
或者说,正是因为人类社会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货币本质的认识没有多少有意义的进步,对货币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飞速发展,跟不上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步伐,才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才让国际社会在上述体系崩溃后选择运行“以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制”的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在近30年的时间里频繁地遭受到金融危机的肆虐与蹂躏!正如作者在《货币理论》一书里批判全球金融自由化时所表达的那种理论跟不上实践发展观点所描述的那样:
 
“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科学家们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基本粒子理论,如果没有搞清楚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转的理论问题,人类肯定制造不出原子弹和氢弹。但在经济金融学领域,我却觉得情况并非如此,我倒认为华尔街的那些聪明绝顶的金融精英们已经制造出了金融产品的‘原子弹’和金融产品的‘氢弹’,但经济理论家们似乎还没有搞清楚究竟是‘电子围绕原子核转’还是‘原子核围绕电子转’的理论问题,那些金融精英们能够制造金融产品的‘原子弹’和‘氢弹’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全球金融自由化。”
 
沿着时间老人的脚步,作者继续分析评论在1970年代初当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两大基石之一“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兑换制”崩塌后,剩下的另一基石“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何也处于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之中并最终也随之崩溃?为何后来又选择了运行那种错误的“以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
 
作者将依据自己的货币理论原理对“固定汇率制度”的产生和崩溃作出深入的分析,并对之后为何会演变成目前这种错误的“浮动汇率制”作出评论,同时,作者将从理论上指出二者的谬误之处。针对全球经济金融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至今尚无定论的有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的那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也被称为“诺贝尔货币对决”的问题,作者将基于自己的理论观点对其作出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理论上给出作者独特的答案
 
通过阅读作者的这些理论分析,读者朋友们将领略到作者在《货币理论》‘第八章 论“诺贝尔货币对决”命题的不成立’一文中的内容精神,各位朋友可能会因此而同意作者的有关不存在‘蒙代尔教授与弗里德曼教授之间的“诺贝尔货币对决”争论的命题’的观点!
 
那么,“固定汇率制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出这种货币制度的?是否存在理论依据?
 
所谓的“固定汇率制度”就是人为地规定各个国家的货币价格维持固定比价不变或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受到严格的限制。作者认为在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时,国际社会之所以采用固定汇率的货币制度--实际上凯恩斯教授的Bancor方案和怀特博士的Unita方案也同样如此--是囿于人类社会长期使用实物如黄金充当货币而形成的惯性思维使然,是由于当时在黄金货币制度垮台后实行纸币制度时,纸币是被当成实物(如黄金金属)货币的代表,被附上了实物的商品价值--本质上应该是被附上实物货币的货币价值而不是商品价值--而让其等同于曾充当货币的实物,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在建立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体系时,要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缘故,并不存在什么货币学理论指导人们这么做!
 
此外,由于实物货币中实物的本体所具有的商品属性让其商品价值拥有天生的同一性,让人们在脑海中错误地建立起一个印象--错误地认为实物货币的货币价值也具有同一性--人们错误地将实物如黄金货币的那种天然的黄金商品价值的同一性当成了其货币价值的同一性,人们混淆了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分不清这两种不同价值的绝然不同的属性!因此,人类社会那时采用这种固定汇率的货币制度是出于一种错误的印象而不是拥有某种货币理论而出现的结果。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在建立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体系时采用固定汇率制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以作者揭示的货币价值定律去分析“固定汇率制度”,将很容易地发现这种汇率制度天生存在的理论缺陷!其存在的理论缺陷具体表现在:根据货币价值定律,任何一个经济体,其货币价值是其商品价值的综合反映,因此其货币价值将随着商品种类和各商品数量及价格等变化而相应改变。由于不同的经济体各自的商品种类、各商品数量和价格等的变化是不相同的,因此各自货币价格的变化是不同步的甚至变化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因而会导致各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比价不断改变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现有的这种固定汇率制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
 
不过只要稍加调整--依据某经济体内商品结构和各商品数量及价格等的变化设定相应的调整条件,相应调整该经济体的货币价格--这种汇率制度是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的,也比较接近作者创立的那种弹性汇率制所揭示的各国货币之间的“间接汇率”相对稳定的观点的(作者注:作者的弹性汇率制所指各国货币之间的“间接汇率”概念与目前国际金融学里面的间接汇率概念是不同的,后文将对作者的弹性汇率制作详细介绍,或请感兴趣的朋友参阅作者的前期博文‘破解困扰全球经济界的难题(III)--为什么“三元悖论”不成立?’)
 
由于各个经济体的商品结构和种类等在相对的短时期内不会有显著的改变,各国商品的价格变化趋势也是大致一致的,所以各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比价在短期内的变化是很微小的,波动幅度是轻微的。有鉴于此,作者曾指出过作者的弹性汇率制更接近目前的这种固定汇率制;但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各经济体的商品结构和种类的变化可能是很明显的,因而可能导致其相互的货币比价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就决定了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的“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是违反货币价值定律的,是必然要崩溃的(有关对各国货币价值相对变化的更详细的理论分析请参阅作者著《货币理论》一书“第四章 论世界统一货币的不可行”和“第五章 论人民币--美元汇率机制”)
 
(未完待续)
 
杨钦松
 
2010-5-9 写于雅加达。
 
参考文献:
 
1。孙健 白全民编著《每天读点金融史III》,2008年11月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2。杨钦松著《货币理论》,2009年8月出版,经济日报出版社
3。刘舒年编著《国际金融》,1981年9月出版,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杨钦松博文‘破解困扰全球经济界的难题(III)--为什么“三元悖论”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