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保三”与增长“保八”一样重要


物价“保三”与增长“保八”一样重要

 

白 明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不难看出,通货膨胀尽管还没有到来,但压力正在临近。

长期以来,在调控宏观经济过程中,“保八”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人造跌停板”。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要“保八”,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更要“保八。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为了保增长,国家采取了一些了政策扩大内需,终于使得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现在看来,在保增长方面,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保八”的任务,但宏观经济调控绝不止保增长一项任务,控制物价水平上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说保增长的底线在于“保八”,那么,抑制通货膨胀的底线则是在于“保三”,亦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不能高于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一度遇到通缩难题。不过,随着保增长目标的实现,通缩已不再是问题,而通货膨胀的风险却在逐步积聚。由此看来,中国经济的走势依然要以菲律普斯曲线为基本参照系,在确保经济增长与防治通货膨胀之间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两全其美。不过,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居民消费价格的月度同比上涨幅度接近3%这一潜规则下的临界线,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已经刻不容缓。

大而言之,通货膨胀压力会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不断强化。然而,就现阶段中国的宏观经济而言,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属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最直接来看,为了刺激经济,前段时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不仅启动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且加快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4月份,狭义货币供应量较上月末加速1.3个百分点至31.25%,再度出现反弹。正如《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经济总体复苏,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升,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压力焉能小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勉强“保三”,但人为因素不可忽视。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按理说,在一个较为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消费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动会大体同步。即使两者之间有所差异,也较为有限和短暂。不过,从4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要比居民消费价格高出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距又拉大了0.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上年同月的情况正好相反,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要比居民消费价格高出5.1个百分点。仅仅一年时间,两者之间的净差距高达9.1个百分点,只能说明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阻隔在生产领域。

短时间看,通过采用一系列调控手段,甚至不乏行政手段,生产领域的价格上涨压力可以做到尽可能少一些向下游传导,但长此以往,就如同“堰塞湖”一样将风险积聚起来,一旦有机会集中释放,后果不堪设想。况且,在人为扭曲作用下,如果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比居民消费价格高许多,也容易做成价格信号失真,消费领域的微小需求变化都有可能诱使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

更有甚者,即使在工业生产领域,上下游之间的价格变动也有失均衡。4月份,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4%,加工工业上涨3.3%,原料工业上涨13.6%,采掘工业上涨30.9%。表面上看,从下游产业到上游产业,价格上涨幅度逐级递进。实质上,这种情况恰恰反映出供给能力约束的非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需求规模扩张的非均衡性。从动态上讲,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的扩内需政策不仅体现在投资项目上,而且也体现在扩大消费方面,如家电下乡、下调汽车购置税等诸多环节。不过,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传递的价格信号来看,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规模的扩张更多体现在各种补贴对消费者的刺激方面,而生产者从这些补贴中的获益相对微弱。与此同时,不同行业生产能力的差异也是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瓶颈约束在于资源约束,特别是在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等诸多资源性生产资料上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之所以能够勉强“保三”,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所传导的价格信号衰减过于明显有关。假以时日,下游产业一旦难以消化上游产业的价格上涨,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缩减市场规模,要么将上游产业传递过来的涨价引号进一步向消费者转接。现在看来,出现后一种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当前,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内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居然还能够做到“保三”,亦即不超过3%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存在着隐性通货膨胀。所谓隐性通货膨胀,实质上就是指货币量过度和宏观总量结构短缺造强迫储蓄和货币储存系数提高,货币量过度和各种形式的价格管制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强制下降。事实上,隐性通货膨胀终究不能长久存在,最终会演变为显性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讲,切不可因为4月份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勉强“保三”而忽视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

就民生福利而言,现阶段吃、穿、住、用是老百姓的四大基本需求。目前来看,工业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尚处于“隐性”阶段,老百姓在穿与用两方面暂时感觉不到明显的价格上涨压力。相比之下,在吃与住两个方面,通货膨胀的压力却相当“显性”,老百姓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加大。4月份CPI走高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推动的。4月份,我国的食品价格因全国大部分地方气候异常并影响到交通运输不畅,同比上涨达5.9%,推高CPI上涨1.9%。与此同时,居住价格上涨4.5%,推高CPI上涨0.7%,两者合在一起占了CPI上涨因素的93%。实际上,向大蒜价格上涨100倍,很难简单用季节性因素加以解释。

应当指出的是,许多过去看来并非消费品的商品现在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居民消费价格中的住房消费实际上是指租房消费,购房价格虽不计算在居民消费价格的权重之内,但却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质量息息相关。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达12.8%,较上月上涨1.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仅仅计算居民消费价格也难以完全显示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

总之,在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现阶段通货膨胀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正在对民生福祉带来实质性威胁。事实上,隐性通货膨胀已经存在,通货膨胀从“隐性”转向“显性”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现在做起,在控制物价水平方面强化“保三”的力度,其重要性与前段时间经济增长的“保八”相比至少可以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