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在消费名人故里?


  

  

  抢夺名人故里这出戏看来是越演越热闹了。抢李白、抢赵云、抢西门庆、抢西施……如今这一串名单上还得加入三国佳丽大小乔,以及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与此同时,加入混战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形势也越来越复杂——貂蝉故里之争涉及三省三地,而大小乔居然引来五省七地掐架。(据2010年18期《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报道)

  

  

  舆论热议“西门庆”之际,我写了篇评论,大意是说这都是没文化的表现。有位朋友表示不同意,他认为西门庆绝对是个值得挖掘的商机。很不凑巧,参与这场抢夺战的黄山徽州用事实反驳了他。当地一镇政府官员澄清:2006年当地已停止“西门庆故里”的项目运作,次年五一黄金周开门迎客,可能是招商引资企业想做最后一搏,但由于游客少得可怜,很快就没有运营。由此可见,名人故里也不是什么一本万利的生意,同样要面临市场的风险。

  

  

  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罢,大家都知道他们争抢名人故里并非因为爱文化,而是把这当作一棵摇钱树。但是,不能不进一步追问的是:究竟谁在消费名人故里?

  

  

  无论政府或企业投资,终归要有人来消费埋单。如果消费者不买账,相关投资岂不是全打了水漂?那么,这些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兴建的、具有鲜明逐利特征的钢筋水泥新古董,能否吸引游客到此一游?我那位朋友认为,西门庆、潘金莲偷情的故事妇孺皆知,再加上性文化这个噱头,相关旅游营销没有理由不成功。可事实摆在那里,游客并不吃这一套。既然西门庆、潘金莲吸金乏术,上述诸位英雄、美女能否招徕游客,至少也该打上一个问号。

  

  

  在这种情况下,按理说地方政府更应加倍谨慎,而不是纷拥而上,不惜“大打出手”。人们看到的却是,许多地方纷纷表现出时不我待、全力以赴的信心和决心。除了把名人故里旅游产业列入政府规划,一些地方还为此耗费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例如,准备打造“貂蝉故里”的甘肃康乐县光修路就拟投资4.8亿元;陕西米脂县的“貂蝉洞民俗风情旅游区”项目投资总额达3524万元;参与争夺大小乔的几个地方,相关投资也是动辄数千万乃至几个亿元。必须指出,这些投资大多来自政府财政或银行贷款,最终将由纳税人埋单。

  

  

  何以如此?这就在于,企业投资相对理性,一看苗头不对便会调整策略,减少损失;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产权和责任缺位,其“经营城市”的活动往往具有非理性色彩。说白了,名人故里只是政府官员手中的一张牌,搞得好可以从中捞取政绩等好处,搞得不好却未必由他来擦屁股——那时候,相关责任人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既然大张旗鼓、跟风哄抢名人故里资源,对地方官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加上形同寄生虫的所谓营销大师、专家学者在边上吹嘘鼓劲,这就难怪各地为何如此热衷于此了。

  

  

  这也意味着,各地打出名人故里牌,有没有游客前来消费埋单并不重要,只要将场面做大,把项目落地,已经足够满足地方官员的各种“需求”。在这场闹剧中,地方政府无疑是最大的投资者,然而地方官员才是真正的“消费者”。都说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依我看这其实是“文化尸体搭台,政府官员唱戏”,唱的还是独角戏。

  

  

  2010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