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康是基本生产力
On Health Is A Basic Productivity
李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健康的研究也已蓬勃开展起来。以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仅限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如今,它的价值已被重新认识,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外延亦相应被无限拓宽。健康不再只是指基于生理、心理及道德适应方面的一种良好状态,它还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正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被称为基本生产力——这就把健康的地位提高到了与其贡献相称的应有高度。当前,由于全球范围的各种危机愈演愈烈,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旧有的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挑战。在攸关生存发展的关键时刻,人类必须探索一条最佳方式,以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健康化途径正好提供了这种选择。
关键词:健康 基本生产力
一、 问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温饱已不成问题,吃穿再不用多虑。然而,物质上得到满足,我们就能高枕无忧、忘乎所以了吗?答曰:非也!君不见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各种天灾人祸正向人类袭来,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网络上流传“2012年人类大劫难”的预言,虽有点危言耸听,但毕竟不是空穴来风。连年的一场又一场令人震惊的生态灾难,一次又一次骇人听闻的人为灾害,已经危及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事实一再表明,现有的价值体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类所得到的难以弥补业已造成的损失,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本差不多抵消了它所创造的价值,人类已经到了重新检讨过去,修正发展思路的时候了。面对重重压力,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当有所选择、有所改变,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努力为今后的发展寻找一条最佳途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健康化发展的理论。健康理念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创造,它其实早就寄存于先哲们的思想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健康至上”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支撑,它渊源流长贯穿于整个民族的历史。[1]因此,我们今天提倡健康的价值观,不仅是对现代化过度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检讨,而且更是对我们民族先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健康主义思想家张城先生指出:“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应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生活信仰。”因为它追求的是普天共康的实质,是对人的核心价值的正确表达,所以健康“必将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平衡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基点。”[2]许多学者也指出,健康的发展机制已经彰显了它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力,毋庸置疑21世纪将是健康经济的时代。这一切表明,健康思潮已经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思想界开始迅速传播。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的健康,刨去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鉴于健康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鉴于健康将成为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核心要素和支撑,故此我们做出健康是基本生产力的论断。
二、一个新命题: 健康是基本生产力
(一)对健康的再认识
健康一词对任何人来讲都不陌生,凡是住院求医时就意味着健康出现了问题,所以医院不是健康的产物,而是不健康的产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3]显然,世卫组织所谓的健康主要是指生理学、心理学及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状况,这是对健康概念的狭义理解。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既定的概念和知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得到更新和赋予新意,从而重新加以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概念同样需要重新界定,以便人们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利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解读健康呢?上海生态健康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员孟伟博士指出:健康是生命有机体维持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能力和能量,在历时性和共时性条件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进行能量转换的最优化状态的反应和自我认知,以及基于认知基础之上对现实的评估和未来的预期。而张城先生认为,“健康是生命的作用方式、正确表达和理想价值的体现。”“健康是动态的、阶段性的、有因果关系的、影响因素众多的、相对的、结构复杂的综合问题。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与平衡。”[4]北京景藏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汪大洲先生同样认为,“健康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文化。”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理解和界定都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健康的基本含义。因此,狭义的理解,健康是专指人的、静态的、某一时点的状态。而我们所谓的健康,是指人或事物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机能。这是对健康的广义理解。它含有四层意思:一是健康的主体不单指人,而且还包括其他事物等;二,健康是动态的,是时刻变化的运动形式,健康主体与外界(包括人或事物)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因此,这就决定了它的第三个内容,即健康不光具有利己性,而且还有利他性;最后,健康还具有历史性,昨天的健康与今天的健康或许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它是一个发展的、运动的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健康,只是广义健康某一时点的状况而已。
对健康价值重新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我们将它从被错误对待的角落里解救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这为处于困境的人类社会,寻找到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2、新健康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价既有的社会设置、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它又为我们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各项发展,提供最优化的建设模式;3、重新认识健康的科学含义,将其凝炼成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不仅能够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且还能进一步推动健康产业以及健康经济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健康已不再是只属于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包括医疗卫生在内,而又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一门学科。
(二)健康是基本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之所以要对健康价值作出新的评估,是因为它在国民生产及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以往都没有很好地去认识。如今,健康所发挥的效用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健康不再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状态”,而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动力,因此我们说健康是生产力。
健康是生产力的命题并不是一个新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内容。所谓生产力即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三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创造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生产力的发展快慢直接受制于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制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本身性能是否完善。三要素都健康是生产发展最理想的状况,而且,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也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以及降低成本消耗,因此可以说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就是健康。
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动者才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成本价值的资本价值,而其他如生产工艺、生产原料等则不会增值。所以人力资源是实现扩大再生产、使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积累的源泉,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诚如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Harbison,F.H.)所说,“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5]在保证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在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者的健康贡献可谓居功至伟。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亚洲经济这些年的迅速增长,30%到40%是来源于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而且,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关系中,健康理论的人文思想又立体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更深层次、更为丰富、更加全面的内涵,并将目的、价值和标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建构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健康的价值取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说健康是基本生产力。
(三)健康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有个著名的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这个论断是否与“健康是基本生产力”的命题相矛盾呢?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冲突之处。
1、健康之于社会发展如同农业之于国民经济一样,是基础中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表明它在工业文明进步中发挥的领军作用。科技发展离不开健康这个基础作为支撑,同时健康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来不断加以完善和巩固。两者关系的最大差异在于:科技生产力具有“双刃剑”的特性,而健康生产力则是多维的、立体的、具有组合效应的综合的能力和能量。
2、“健康是基本生产力”命题的提出,是从全球战略高度强调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则着重强调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作的巨大贡献,它更突出的是理性的力量,
3、我们不能因健康是基本生产力的提出,而忽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不应一味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而忽略健康的地位。我们不能各执一端、有所偏废,过去就因为人们有意无意忽视了健康化发展,所以才使得人类现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既要进步发展,又要健康幸福,所以这两个生产力都不能抛弃。
三、 健康作为基本生产力提出的重要意义
健康作为基本生产力的提出,将使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各种主张、行为、标准和立场,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便从恶性膨胀的状态下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健康将成为时代的主题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初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我们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冷战时期大国之间关系的分分和和,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以及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谁也不敢轻易挑起大规模的战争。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和平与发展却受到来自金融动荡、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疾病、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机的严重威胁。局部战争频发,种族冲突不断,恐怖活动猖獗,经济贸易战无时不在,和平实质上根本无从谈起;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灾害频仍,发展本身已受到质疑。人类的追求与现实之间已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所以面临诸多挑战人类必须要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以最优化发展方式来应对危机。
总结过去、放眼未来,我们呼吁健康至上的原则应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人的健康、经济社会的健康、自然环境的健康应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诉求。“人类无论出于生物本性还是理性的思想,均有积极获取和改善自身生存空间,以及努力实现并争取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及动力。”[6]也就是说,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无不在追求着最大化的利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最合理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健康就是这种共同理想的最佳表达,是人类最根本的共同利益。因此可以预见健康理念必将成为人们遵循的共同法则,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应当把健康促进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成员国对“人人享有健康”38个目标的承诺,标志着欧洲健康政策的一个转变;其后规划的行动纲领之一,便是着眼于建立一个崭新的健康促进观点,即促进健康从健康行为的改变向更具有结构性及立足于政策方法的转变。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公室决定启动城镇健康促进计划。此后,健康促进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到2005年差不多有4000座城市加入了国际健康城市网络。[7]从此可以看出,在健康促进方面,人们已经达成共识。
中国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然而,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政策结构的原因,健康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这集中表现在医患之间的矛盾上。虽然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老百姓求医贵、求医难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思想,其价值取向就是实现健康化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什么才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很明显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我们应把健康促进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项基本要务,民富国强健康便是一种具体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要求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兼顾的和谐社会,这其实就是健康社会观的本质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答案就是要把人的健康教育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把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维护社会的健康发展上来,转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因此我们呼吁,应当把健康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促进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此,国家应制定如《健康法》、《健康促进法》之类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健康在国民生产中的优先地位。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关系上的对等原则,实行重大疾病医疗免费政策,实行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免费医疗政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就医上的后顾之忧。
将健康作为一种生活信仰,无疑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持久宏大的系统人文工程。确立健康信仰,有赖于民众的追求和响应,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指引。在政府行政管理责任范围内,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组织机构、健全的健康服务、健康经济产业、个人的健康技能、以及健康化教育等等,无疑也都将成为政府施政的要点。[8]对健康事业的积极投入不但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建设,而且还会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四、 健康使命:一个神圣的话题
健康不仅是个人生活现有幸福和未来企盼的基础,而且由其道德理念所集合成的思想也成为一种共同生活信仰,它同时更是一个国家、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石和保障。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改善、良好秩序、和谐相处、环境保护、心态平和等,都必须基于健康的人心之上。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予人健康就是予己健康,这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尤其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因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网络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全人类都应意识到健康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人们理应携起手来共同奋斗,最终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建设一个美好的康庄世界。
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讲,健康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我们有维护自身健康和获取健康资源的权利;但同时亦有维护自己及他人健康的义务,有推动社会健康事业发展的义务,有为公共健康做出贡献的义务。
之所以把健康作为基本生产力来加以论述,是因为健康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已经不容再忽视。但我们也应看到,现有的健康理论还只限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为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健康理论而奋斗。
我们提倡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用健康主义思想作为一切实践的指导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这一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结语
由于时代飞速向前,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加深,健康研究便蓬勃兴起,它已经开始超越医疗卫生方面的范畴,而转向各个领域的探索。健康思想甫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健康主义思想家张城先生的《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的出版,更是令世人为之注目。健康生产力原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学界却对之缺乏太多的人文关怀,所以本文便从健康对人类贡献这一视角出发,来阐释它的重要地位,意在抛砖之用,以引起广泛关注。
健康化必将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成为本世纪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也是最大的需求。”[10]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1]面对新的转机,面对无限生机,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迎难而上取得先机,争取成为健康经济时代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1版。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3、徐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8月。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5、陈亚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何庆:《21世纪人类健康文化的建立与战略构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7、复旦大学编著并出版:《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2003年10月第1版。
8、王广成:《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9、梁若皓:《资源产业生态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2月。
10、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1、文晓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12、《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第27卷第1期。
[1] 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第93页。
[2] 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扉页。
[3]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为:“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躯体,心智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后有报道称1989-1990年,WHO又把道德修养纳入健康概念的范畴。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原文见于“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该宪章于
[4]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第173页。
[5] 转引自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51页。
[6] 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第19页。
[7] 【澳】Elvne de Leeuw:《健康城市——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和评估机制》,《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第27卷第1期。
[8] 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第37页。
[9] 张城:《健康主义思想录——天下为康 普天共康》,第36页。
[10] 同上,第120页。
[11] 孙中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