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咨询公司的老总朋友打来的电话,说昨天参加了蒙牛组织的一次“招标”。我自然地问到了他招标的情况如何?他说,“感觉很不好”、“蒙牛不像是在招标,倒更像是在组织一次免费的培训”、“台下坐的不是评委,而是从各地分公司回来的人力资源经理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进去讲标的时候,会场里嘻嘻哈哈、乱哄哄的,怎么看怎么不像评标现场”、“蒙牛甚至当场要求一些咨询公司展示和提供他们为其它企业做过的项目”、“搭上一整天的时间、搭上往返的机票和两个高级顾问的机会成本,只是为了给别人做一次‘秀’,感觉很不好”……。
应该说,笔者的这位朋友也是在咨询界从业多年的老手了,经历的企业无数,参加的招投标无数。想来他的感觉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毕竟,此前就曾经听圈里的人说过,蒙牛的招标有“机关”。只是自己并没有亲历,也没有亲见而已。
事实上,蒙牛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到不是我想求证的。朋友的这个电话让我反思这样一些问题: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到底靠什么?是什么东西让那些辉煌一时的企业轰然倒下?放倒大象的小细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说起来,蒙牛在笔者心中也曾经是一个非常令人钦佩的企业。特别是在它的发展初期,笔者曾经服务的一些客户(他们是蒙牛的供应商或者是合作伙伴)都对蒙牛的质量管理和责任意识赞不绝口。而蒙牛老总牛根生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话语也深得人心。比如:
n 一个产品,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
n 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一个人的灵魂有问题,就是危险品。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
n 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n 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
n 世界上没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剥夺别人的利益,明天也可以继续剥夺,但后天你将得到一颗苦瓜。
n 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人革命,没有第三条道路!
但是,联想到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的蒙牛(作为带头大哥的蒙牛在其中也是“带了头”的)和之后不久,在09年2月发生的“特仑苏”牛奶添加物风波(添加有争议的致癌物质OMP或称IGF-1)事件,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知道一件事”和“做到一件事”之间真的相隔遥远,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需要付出很多艰苦细致的努力和真心与诚意。我想,这就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悬挂并不断宣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古训;以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不断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根本原因吧。
诚然,我们知道,企业越是庞大,对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但是,唯其如此,才越需要我们的大企业,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检讨自己的每一个言行、面对每一个顾客和供应商。
佛家讲因果。在著名的《三世因果文》中有这样的偈语:“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当我们品味今天胜利的果实时,别忘了我们创业时期所保持的对客户、对市场、对规律的敬畏;当我们纵情傲物时,别忘了前车之鉴,“殷鉴不远”;更别忘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早已警示过的:“……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上,在当前这个信任普遍缺失的年代,哪怕是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一点点的不诚信、不诚恳、不诚实都可能让企业以前积累的所有信誉灰飞烟灭。正所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老话常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老话还说,“记吃不记打”。指的是那些不能从教训中学习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健忘”,特别是对历史的健忘;对错误的健忘;对悲伤和痛苦的健忘,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当然,我们得承认,这种“健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毕竟,只有放下历史的包袱,忘记过去的伤痛,我们才能够轻装前进、不断前行。但是,我们也会发现:那些真正的“智者”会在放下伤痛的同时,记住从伤痛中汲取的教训,并且他们还会经由“机制”(包括制度、文化等等)的力量,让这些来自经验和教训的“智慧”变成为组织的基因,代代传承。而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