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在哪里?



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建筑物“哈利法塔”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我去过好几个,1930年代建成的纽约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在911事件中被炸毁的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芝加哥的希尔斯中心、马来西亚的双子塔、上海的金茂大楼、台北的101大楼。这些建筑物都在400多米到500米之间,而迪拜刚刚完成的“哈利法塔”则突破了800米的高度,绝对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震撼。不过在从心理层面来说,在顶层上的感觉,则每每差别很大,在纽约大楼上,看到的是好像森林一样的摩天楼群,在芝加哥大楼上看到的是浩瀚的大湖,在双子塔上看到的是绿色的油棕林,在台北和上海高层上看到的是密集的城市,而在迪拜大楼上,看到的是很有点怪异的巨大的沙漠。

2010年1月4日晚上8点,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建筑物“哈利法塔”举行落成启用典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元首在仪式上把原来叫做“迪拜塔”这个摩天大楼重新命名为“哈利法塔”(Burj Khalifa,英语中叫做: Khalifa Tower),这个摩天楼的确高:160层,总高828米,比台北的摩天楼“101”足足高出320米。“哈利法塔”的美国SOM公司的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负责领导设计,韩国三星公司负责实施。具体参加建设的是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三星工程公司、BESIX 公司和Arabtec公司四方。具体参加工作的工人中,印度人就超过4000人,这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项目。“哈利法塔”从 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份落成。这个超高层建筑设计上采用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形—— 六瓣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加上周边的配套项目,总投资超70亿美元。哈利法塔37层以下是一家酒店,45层至108层则作为公寓。第123层是一个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俯瞰整个迪拜市。建筑内有1000套豪华公寓,哈利法塔内有住宅、办公室和豪华酒店。预期能容纳1万2千人工作和生活,因为迪拜外面什么都没有,因此发展商希望将塔塑造成“自给自足”的群体,让住户足不出塔,在塔内部解决一切生活需要。餐厅在122楼,吃饭的时候可以从海拔440米高度俯瞰沙漠。123层的高层大堂设有健身室和室内泳池,还有一个露天泳池。这个塔的周边配套项目包括:龙城、迪拜MALL及配套的酒店、住宅、公寓、商务中心等项目。

为配合哈利法塔的惊人建筑数据,启用典礼上动用大量特别效果,包括868盏大型闪光灯以及最少50种全计算机控制激光音响效果。典礼3大主题表演包括“从沙漠之花到迪拜塔”、“心跳时刻”和“从迪拜、阿联酋走向世界”,最后以1万多组大型烟花表演作为结束。塔旁的迪拜喷泉喷到275米的高度,破了喷水的最高世界纪录。启用典礼整个过程由当地媒体作全球高清直播,有400多家全球媒体参与报道,全球20亿观众收看。我当时在学校里上课,下课之后才去看转播的,当时思想很有些混乱:迪拜的泡沫正在破碎中,阿拉伯酋长国的其他国家紧急援救濒于破产的房地产项目投资,以避免迪拜整个倒下。而这个启用仪式的张扬,建筑的炫耀,和经济情况形成了尖锐的对比,我当时都很困惑,不知道这两者如何能够放在一起来看。


 

100多年前,美国已经开始在纽约和芝加哥兴建超高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完成于1931年、克莱斯勒大厦完成于1930年,而战后的技术条件更加完善,山崎实( Minoru Yamasaki)完成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之后是芝加哥的“希尔斯塔”落成。摩天大楼作为一个国家、城市的实力的标志开始越出美国国境,马来西亚建成了石油公司的“双子塔”(Petronas),台湾建成了101大楼,上海建成了金融中心大楼,具体的建筑高度大家也很清楚,比如纽约的帝国大厦是381米、上海的金茂大厦是421米、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是442米,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是452米,而这个“哈利法塔”居然一下子跳到828米,是摩天楼中的跳高冠军是无疑的。“攀高”成了地标性建筑的一个热点,迪拜的“哈利法塔”就是这个攀比潮的目前冠军,自然大家也知道这个结果是物理的胜利,在经营上这个塔是否会有成效,还是一个完全的未知数。

好多设计师都曾经参与过摩天大楼的设计,我们熟悉的贝聿铭设计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诺尔曼.福斯特设计了香港汇丰银行大楼,菲利普.约翰逊设计了纽约的AT&A大楼,马来西亚的“双子塔”是西萨.佩利的作品,上海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日本森公司设计的,而金茂大楼则是芝加哥的SOM设计的。即便现代建筑第一代大师中,也有设计摩天大楼的,比如密斯.凡德洛设计了纽约的西格莱姆大楼,而佛兰克.莱特则设计过计划建造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个超高层的大楼,设计高度是一英里高,520层。虽然没有建成,这个试图,也说明了摩天大楼一直是我们现代建筑师的热情中心之一。经久不衰!

为什么迪拜要做摩天楼呢?是土地不够用吗?肯定不是的,你搭乘高速电梯到“哈利法塔”123层的上四面一看,全是蛮荒的沙漠,好像在火星表面一样,那些土地,长年滴雨不下,没有河流,整个国家就是沙漠,长年气温总在摄氏40度以上。迪拜城里走走,没有什么迪拜人,迪拜全国目前有226万的人口,大部分的人都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这里从事建筑、服务工作的人90%都是外来的民工,迪拜大部分领土是沙漠,覆盖了超过90%的土地,做这个高塔是一系列“豪赌”中的重要一步,除了那些豪华的超级大酒店外,户外就是一个无人地带,名胜古迹?没有!历史遗址?没有!自然景色?没有!来看什么?酒店。做这个塔的目的,就是一个能够套进去旅游应该有的所有功能一体的地标。

“哈利法塔”自2004年起兴建,其承建商Emaar集团一直都神秘兮兮的,虽然媒体一直在追踪细节,但是承建商却从来没有透露任何建筑计划。直到开幕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很多的细节,也知道这个建筑物的创纪录情况。根据高层建筑暨都市集居委员会(CTBUH)的国际准则,无论是建筑物结构高度、顶层地面高度、楼顶高度,还是包括天线或旗杆之类的高度,竣工后的“ 哈利法塔”都可谓举世无双。哈利法塔不但高度惊人,连建筑物料和设备也“份量十足”。哈利法塔总共使用33万立方米混凝土、3.9万公吨钢材及14.2万平方米玻璃。大厦那么高,当然需要先进的运输设备。大厦内设有56部升降机,速度最高达每秒17.4米,另外还有双层的观光升降机,每次最多可载42人。此外,哈利法塔也为建筑科技掀开新的一页。为巩固建筑物结构,目前大厦已动用了超过31万立方米的强化混凝土及6.2万吨的强化钢筋,而且也是史无前例地把混凝土垂直泵上到460米的地方,打破台北101大厦建造时的448米纪录。


 

“哈利法塔”和整个迪拜那些体量庞大的怪异建筑的背后操盘手,自然是阿拉伯酋长国的政府,阿联酋的几个国家除了石油出产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而迪拜则则连石油也不多,做一个“奇迹迪拜”的目的一个是集聚在以石油为中心而扩展出来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核心,第二是是无中生有创造出一个沙漠中的“奇迹”来打造旅游业,方式很简单:迪拜政府给予最适合国际投资的政策和法令,阿联酋其他出油的国家集中投资,请全世界最强势的建筑设计师设计最大体量、最高、最奇异的建筑群,创造以尖端人群为市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包括人造岛、人造海湾形式的住宅区,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宣传,营造迪拜形象,造就品牌效应,吸引全球最富裕的消费者来度假(其实就是住酒店)、采购名牌奢侈品。10多年来,我们是一直看着这个构思在一步步实现中的。

迪拜要求项目一律要眩目的豪华,因此,这个“哈利法塔”也要极尽奢华,这个塔里面的所有设施,比如豪华公寓、酒店、服装专卖店、游泳池、温泉会所、高级个人商务套房以及位于124层可以俯瞰整个迪拜的观景平台都设计得张扬得惊人,意大利时尚设计师乔治·阿玛尼要大厦内建起第一家阿玛尼酒店,这里将成为阿玛尼酒店全球连锁的旗舰店,内部所有的装潢、家具设计全部遵循阿玛尼品牌的风格。阿玛尼酒店内包括有175间贵宾间和套房,除此之外还有餐厅、温泉等,占地共达4万平方米。在酒店的旁边还有144座豪华的住宅式公寓,从家具到所有其它产品的设计也都由阿玛尼亲自操刀。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要做到世界最高的塔的原因:就是用高做品牌,因为品牌才刺激旅游购物,逐步形成这个一无所有的国家的经济核心。之所以这样去策划迪拜,是因为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现在不打造一个石油枯竭之后的经济中心,几十年后这里的人就只有移民走掉了。以前在中东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热旅游的,迪拜就用这种旅游核心的要素,包括顶级豪华的酒店、免税商业等等,在沙漠里面硬打造了单纯依靠顶级酒店为核心的旅游业来。迪拜在2004年间就已经接待了超过540万名游客,比2003年上涨了9%,到2010年,预计游客数字将增长3倍。因此,修建这样一座世界上最高的酒店,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的观光客,另一方面也可以容纳来自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游客。

所谓“树大招风”,这么高的一个楼,目标也就大了,阿联酋的情报机构据说在几个月前逮捕了数名涉嫌参与恐怖活动的嫌犯,从嫌犯的住处搜查到大量炸药、自杀式炸弹腰带和大批武器弹药。并且据嫌犯供称,一个位于阿联酋境内的恐怖组织正在计划袭击迪拜塔。阿联酋当地一家报纸称,阿联酋警方和情报机构面对如此多的武器和恐怖组织的袭击计划感到非常震惊,而西方情报机构分析认为这些恐怖分子和武器来自阿联酋的邻居伊朗,而且恐怖组织的策划人非常神秘。阿联酋警方在行动中逮捕了8名恐怖嫌犯、3名当地人,其余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人。经初步审讯,嫌犯交待了计划袭击迪拜塔等恐怖袭击的初步计划,但是警方相信,这些人只是负责运输武器弹药,还有更多的恐怖分子没有被抓获。目前,阿联酋警方已经开始寻求国际合作,希望尽快把预谋袭击迪拜塔/哈利法塔的恐怖分子的抓获,防止在12月2日当天发生类似911一样的恐怖事件。

几年前,号称7星级的酒店伯瓷酒店(Burj Al-Arab酒店,又称阿拉伯塔)完工,豪华得让人感觉窒息,虽然建筑界恶评如潮,但是慕名而去迪拜的人越来越多,我当时就感觉到迪拜的这类项目大策划后面有一股我自己不太明白的力量,现在看见“哈利法塔”张扬的落成,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2010年2月份的《纽约客》杂志上有美国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堡(Paul Goldberg)的文章“空气中的城堡”( Castle in the Air),他的一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戈德堡说:做最高的大楼,并非旨在住人,或者吸引游客,甚至旨在赢利,这类顶级高的大楼——包括上面说到的纽约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或者亚洲、中东的建筑在内,最它们的目的仅仅在于吸引世界的注意力( you don’t build this kind of skyscraper to house people, or to give tourists a view, or even, necessarily, to kake a profit. You do it to make sure the world knows who you are)。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够对这个建筑说什么了。在巨大的地标性建筑前面,设计评论居然有点失语的状态了。 

2010年3月30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