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庆:论“仁者无敌”


论“仁者无敌”

作者:曾军庆

Thinkmost认为,“仁者无敌”有如下三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仁慈的人、仁爱的人不会有敌人。即没有人与仁爱的、仁慈的人为敌。­

第二种含义:仁慈的人、仁爱的人很厉害,没有对手。­

第三种含义:仁慈的人、仁爱的人,在其心里不会把任何人看作敌人。­

哪种含义是对的呢?在thinkmost看来,只有第三种含义是更为站得住脚的;而且,也有可能通过第三种含义所阐述的状态过渡、延伸、发展到第一种、第二种含义所阐述的状态。­

为什么说只有第三种含义是站的住脚的呢?­

先看第一种含义——仁慈的人、仁爱的人不会有敌人。随便举一个历史上的事实为例就可知道这种含义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的犹太人中肯定有非常仁慈和仁爱的人,但这些人的仁慈和仁爱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仁慈和仁爱之心而避免了希特勒鼓动德国的很大部分人把他们当成敌人,历史的无情真相恰恰告诉我们:多达600万犹太人在德国希特勒时期遭到迫害。羊的仁慈并没能阻止狼的恶行。­

再看第二种含义——仁慈的人、怀着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对手,天下无敌。这个含义也可以轻易的通过历史事实来证伪。中国历史上的宋襄公可算是一个经典案例,能对这条含义进行最有力的反击。­

现在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吧。­

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冲进了敌阵,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 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君子不俘虏年迈的老士兵,善待俘虏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大草包。­

再看第三种含义——仁慈的人、仁爱的人,在其心里不会把任何人看作敌人。thinkmost自认为这个含义是更有道理的。­

纵观人类历史,thinkmost可以以偏概全、以管窥豹、挂一漏万地说,“那就是一部互相杀戮的历史。”用鲁迅的话说,那就叫“人吃人”的历史。而这部“互相杀戮”的、“人吃人”的历史,马克思分析其本质是“阶级斗争”,但thinkmost对此不赞同,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历史我们能发现,人类的很多次互相杀戮更多是宗教信仰之间的斗争,是种族之间的斗争。无论阶级斗争、种族斗争或宗教信仰之间的斗争,thinkmost都想归结到更为深层的斗争——那就是——观念(价值观+信念)之间的斗争。如果没有观念的不同,就不会有斗争。如果能包容别人的不同观念,就不会有斗争。就不会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

历史学家房龙用无比优美的文学家的笔调写了一整部书来阐述人类迫害异端的历史,他的伟大著作《宽容》其实是讲的一系列“不宽容”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力地佐证了thinkmost的观点。­

请允许thinkmost把这个观点表述的更简单些——世界上没有敌人,只有观念不同的人。观念即观点+信念。信念强烈到极点就是信仰。­

有了上面这个观点作大前提,那关于“仁者无敌”的第三种含义的合理性论证就容易的多了。因为世界上没有敌人,只有观念不同的人,所以要消除敌人,只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通过武力或其他任何力量消除与您观念不同的人(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很多独裁者和暴君、帝王正是这么做的)。第二条途径则是通过在内心里包容宽容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

仁慈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当然不会选择第一种途径。因为仁爱就是有“恻隐之心”,有恻隐之心的人当然不会忍心用暴力或武力去消灭别人。­

这样就论证了第三种含义的可能性——通过包容、宽容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是能够达到“无敌”的。是能够使自己内心没有敌对者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内心”。­

那仁慈的、有仁爱之心的人能做到包容、宽容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

从爱的性质来说,爱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情感。观念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结果。没有理性思维,人类的生活会很混乱,但每个个体的理性或群体的理性又是有限度的,所以某(些)人强烈的坚守他(们)自己的理性,并且疯狂迫害别的在他(们)看来是不理性的人的话,就会犯下狂妄类型的错误。历史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所有的宗教创始人,所有的先知先觉、大智大觉们都宣扬爱,无论耶稣、佛陀还是默罕默德,无论孔子、孟子还是马克思。佛家说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用什么来超越?当然是用爱来超越。如果没有爱,整天纠缠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们是无产阶级、你们是资产阶级”,因而要消灭对方而后快,则人类永无宁日。­

因为只有爱才能超越各种自以为理性的理性(其实是有限理性)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观念。只有爱才能产生包容。爱就是正面的看待人和事。爱超越一切。一位母亲或许不赞同她儿子的行为或观念,但她依然会爱她儿子,这就是爱。一位妻子或许不喜欢她丈夫的某些个性和思想,但她依然会爱他,这就是爱。而圣经里说神爱世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只要忏悔、认罪、信从牠(上帝),则可以得永生上天堂,这也是爱。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是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