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现货市场价虚高的成因和对策


铁矿石现货市场价虚高的成因和对策

我在前几天的博文《铁矿石现货市场——绕不过的一道坎》中曾经强调,对中国铁矿石市场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必须特别重视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的成因和走势。因为进口长协矿与现货市场相比,只是一个被动因素和局部结果。不这样做,难免走入歧途。

现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今年长协矿定价机制可能发生的转变及大幅提价上。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为什么中国铁矿石现货价能达到如此高的地步。本文试就此作一些初步分析。希望能引起讨论。

对于现在中国矿石现货价的价位,我本人认为是有些“虚高”。这里不可避免存在上诉博文中提到的供求双方不理性的短期冲动,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中是否有更深层的动力隐藏其后。

有些媒体把现在现货市场的态势归之为供应商在捣鬼(另一种“阴谋论”),也有人认为主因是国内矿石贸易商加价的冲动或者贸易商数量过多,我认为都失之于简单。首先,中国现货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任何人能强迫任何买家必须按卖家意愿购买某批矿石。买家无论如何抱怨,在具体交易中最后总是“自愿”同意购买。所有矿石卖家(生产商和贸易商)当然希望价格卖得越高越好,但如果只说欲望,那么买家希望把价格压低的欲望与之相比起码毫不逊色。因此,判断此类问题,必须把一方希望多赢利的“欲望”因素排除在外。我们与其关注卖家为什么愿意卖高价,倒不如多注意一些买家为什么愿意在如此高位购买更有意义。

买家为什么愿意高价购买呢?这里分两种情况:

一、部分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并没有把实现赢利,特别是实现社会或行业平均利润率作为经营考核的主要标准,这些企业的大股东——政府也没有给他们下达这样的任务。除少数以外,多数大钢企一般更关注下列问题:如何实现产品升级,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装备现代化、环保和职工利益等。只要现金流能保证企业经营需要,利润很少会被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在产量问题上,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扩大自己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如果说他们也都清楚这样做的结果,不可避免会造成供过于求、市场萧条的话,那他们关注的只是在残酷的竞争中怎么才能领先一些,避免“跑得慢先被狼吃掉”的命运。而只要现金流能够保证,银行一般也是愿意向这些有巨量资产和现金流的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的。赢利水平银行当然在意,但关注的程度毕竟和股东的标准不一样。这种曾被以《短缺经济学》而知名的经济学家科尔内冠名以“软预算约束”的内在机制,决定了国有大钢厂对产量的扩张冲动,因而也必然放大了中国钢铁产量的供给和对上游产品的需求。

二、众多实现了自负盈亏的中小钢厂(包括民营企业和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认为,即使以现在的高价买入矿石,与现在的钢材价格相比,生产经营仍然有利可图。

当然,毋庸置疑,我国很多中小钢铁企业存在外部社会成本未能“内部化”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在环保节能、职工社保等方面投入不足,把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内部成本转由社会负担。由于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这些企业也大都存在税负水平与大企业相比偏低的现象,使这些企业取得了一些不尽合理的成本优势。但即使剔除这些因素,大钢企成本偏高的现象并不能消除。

三、我国政府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而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客观上扩大了对钢材的需求。尤其应该看到,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促进民生而推出的许多投资,相对来说项目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从对钢铁的需求来看,对低端普通长材需求量较大,万元投资钢铁消费强度较大,在短期内对钢材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并不高。这就造成了从去年以来我国钢材价格,特别是长材价格维持在可以使以生产长材为主的中小钢铁企业保持一定赢利水平的价位上。

四、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包括去年上半年),我国钢材和铁矿石市场现货价保持了先稳定后升高的态势,所有去年四季度以来囤货的贸易商和用户都从中获利颇丰,使得部分贸易商和用户有加大库存的欲望和行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即期需求。

在我看来,以上四点是造成我国钢材和铁矿石市场价格维持高位的根本原因。其中除第四点带有短期因素外,其他三点都是中长期因素。

此四项因素,都是国内的问题,中国政府必须考虑,也有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那么,政府可能出台的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钢铁大型国企“软预算约束”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对此问题的严重程度,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政府的判断和实施力度也并不一致。虽然此问题是国企改革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早晚必须去做,但我们大概不能指望这些改革措施在短期内能有效约束大钢企扩产的冲动和对铁矿石的需求。

中小钢企外部成本未能“内部化”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解决。除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已拟出台的技术标准之外,我强烈主张赋予国家环保部和地方环保部门更大权力(直至下停产令),也主张对民营钢企(按销售收入大都可以列入大型企业)的税收征管权上收,至少全部收到地级市一级(只给所在县适当分成),国家税务局应经常对其进行抽查,统一税负。但这些措施涉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变动,实施起来也需要时间。我们也不能指望它们对钢铁乃至矿石的短期需求有什么大的影响。

唯一可能短期有效的是政府是否打算通过适当收缩投资来控制需求。这是一个对“维稳”收益和代价的评价问题。如果政府现在更看重稳定增长,也许钢价和矿石价格上涨是不得不接受的代价。

只要钢材价格保持一定时间稳定甚至下跌,囤积居奇、增大库存的现象自然会消失,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没有必要下大工夫。

矿石长协价谈判虽然对相关企业当年收益很重要,但它毕竟只涉及部分企业,涉及部分矿石,谈判也不能决定中国钢铁市场大局。我坚决反对政府对此进行直接干预。长协价对现货价能谈成多大折扣,是相关企业自己能力的表现。是少损失还是多损失都应由相关企业自己承担。如果中国大钢铁企业连这样的问题自己都处理不了,就不要再奢谈到国际市场上去搏击风云了!

政府倒是应该认真考虑能不能,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中国铁矿石和钢材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又有哪些应付后果的相应对策。这些完全在政府的工作范围之内,也是其职责真正所在。

 

                                  20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