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兰克林到曾国藩


 注: 本文写于2009年07月11日 17:11

       昨天读完《富兰克林自传》,听他老人家自己讲了一遍“十三条人生箴言”,今天又想起来曾经读《曾国藩家书》中曾文正公“日课十二条”,网上查阅对比下,这一西一东两大伟人所持人生信条,贴在下面,供大家参考交流。

  

 

富兰克林的十三个人生信条

 

1. 节制:食不可过饱,饮不得过量。
2. 缄默: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
3. 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
4. 决心:要做之事就下决心去做,决心做的事一定要完成。
5. 节俭:不得浪费,任何花费都要有益,不论是于人于己。
6. 勤勉:珍惜每一刻时间,去除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做有益之事。
7. 真诚:不损害他人,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合理,说话要依据真实情况。
8. 正义:不提损人利己,履行应尽的义务。
9. 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
10. 清洁:身体、衣着和居所要力求清洁。
11. 平静:戒除不必要的烦恼。也就是指那些琐事、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的事情。
12. 贞节:少行房事,决不使身体虚弱,生活贫乏,除非为了健康或后代的需要。不可损坏自己或他人的声誉或者安宁。
13. 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富兰克林和曾国藩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只有一个我需要的答案。与上文观点相似,转帖在下面,供参考。
 
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到曾国藩By 柳菁华 ? Oct 2nd, 2007 ? Category: 法学课堂迁移
1706年1月17日生于新兴美利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1811年10月12日生于古老中国的曾国藩,都是本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从本杰明?富兰克林为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到曾国藩身负中兴之重任为晚清政府操劳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历史命运一兴、一衰、一荣、一辱的巨大差异。但是,尽管历史角色各异,历史命运殊途,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相似点,让人感觉两人在冥冥之中有着一种超然的默契,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辉映,熠熠生辉!
两人最大相似是什么?是为在人处世中均秉执:以治心为做人之本,以修炼道德为处事之本。
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吸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修身为本,一步一步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梁启超曾在《有史以来不一二之大人》一文中写道:“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立德,乃曾国藩一生的第一要务!治心和立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治心则心明,心明则德进。在治心立德的原则指引下,曾国藩又衍生出:有恒、明强、窒欲、坚忍等道德修炼内容,并终身践行,虽在战乱之中、病痛之中而从未中断,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本杰明?富兰克林则被认为是本国历史上最后一批中古风范的绅士,其在道德上的修养备受后世称赞。在被誉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励志经典《富兰克林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了自己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进行,并持续一生的道德修炼工程。他将自己需要改进的道德品质一一列出,诸如:节制、有序、诚实……,然后每一周选取一个作为自己重点修炼的对象,并每天记录修炼成果,一旦发现自己有所违反,就记一把×。几十年来,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直在为减少自己道德记录册上的×而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在政治上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在科学上发明了避雷针,在文学上也有着不俗的造诣。被视为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富兰克林说过:“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远的伴侣!”,其对道德、精神、心灵的修炼可以被视为治心立德的极佳诠释。
治心则心明,心明则德进,德进则众望所归,众望所归则天下归一。在当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使得人们在欲望的指引下走向快乐,却离幸福越来越远。有志之士把研究技巧、方法作为成功的法门,却不再重视对于心灵、道德的修炼。从曾国藩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人在追求成功、幸福的道路上,无疑在做着舍本逐末、南辕北辙的之事。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治心立德依然是根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得民心,为政者必先治心立德,何以治心立德?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柳菁华 is 2007级厦门大学金融法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