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周末,2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已悉数公布。因春节长假因素干扰,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我们认为,分析数据变动的关键,应是分清什么是预期之中,什么在预期之外,否则,容易误读趋势。基于此,我们做如下分析:
受春节集中消费影响,2月份CPI超2已是市场共识,但同比2.7%、环比1.2%的增速“出炉”还是令市场跌破眼镜。从季节性规律来看,2002-2007年期间,2月份CPI环比涨幅均值为0.85%。此前市场根据商务部、农业部和新华社所监控的食品绝对价格指数1.5%左右的涨幅,也预期CPI升幅将受限。但食品分项指数环比上升3.3%无疑推动了该月CPI环比超越历史。伴随经济持续回升,CPI存在小步快跑的可能性。去年6、7月份的CPI较低,受翘尾因素影响,年中CPI将迎来波峰。总体看通胀风险有所加大。
PPI 同比继续攀升至5.4%。影响PPI最大的两个因素是翘尾和国际大宗商品。从后者看,国际原油价格和主要金属品价格都在1月中下旬逐渐回落,虽在2 月份都曾出现一定的回升,但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因此,PPI同比涨幅保持高位主要与翘尾因素有关。这同时也可解释,PPI在前期以月度间2-3 个百分点的环比幅度大步向上后,2月突然减速为仅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随着未来输入性通胀有所减弱,预计接下来的几个月PPI同比上涨将进一步趋缓。
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达到26.2%,在预期之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1.1%是重要推动力量,房地产投资带动整个第三产业投资增30.1%,成为1-2月投资的亮点。此外,信贷并未明显回落、4万亿投资中还有5800亿中央新增投资将在今年落实等因素, 助推固定资产投资有较高增幅。但由于受到信贷等调控的影响,地产投资将持续回落,投资高增速难以维继,2月份或成为拐点,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将逐渐回落到2003--2007年的平均水平。
外贸拖后腿现象消除。出口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2月出口同比增长45.7%。与危机前08年初的水平相比,2月出口为945亿美元,比08年2月增长8.2%。分地区来看,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出口同比增速反弹,而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的增速更快。2月进口继续高速增长。2月进口增长44.7%。其中大宗商品进口再次成为推动进口高增速的重要原因。2月大宗商品进口同比增长102.2%。
相比外需,内需增速趋缓。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上涨到2%左右,实际消费增速与去年1-2月基本持平,低于09年全年平均速度。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20.7%创出新高。但多为去年同期该值处于最低点所致,剔除这个因素后,该数据大概在9%左右。2009年3月份开始,工业增加值受政策刺激开始增速上行,对应地,2010年3月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现总体下行趋势。
新增贷款数据,略微超过市场预期,但差距不大。“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全年7.5万亿”的信贷规模总体目标。根据均衡放贷的要求,2010年1季度信贷投放约占全年35%左右。按此推算,,一季度信贷投放不超过2.62万亿元。1月份1.39万亿的新增信贷虽然较去年同期的1.62万亿元有所下降,但仍属高位,且占据了2.62万亿大半,这无疑继续施压3月份的信贷投放。
由于历史上尚没有在经济复苏阶段且物价水平未超过3%的情况下加息的先例,目前需要关注的是消除特殊季节影响后,3月份的CPI涨幅能否有所缓和。如果仍在扩大,即使不升息,重启三年期央票以及继续上调准备金率等手段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