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理1.2-大管理思想


  第二章 重新认识管理

                

                  大管理思想

 

       为了说清管理,我们需要丛现实世界中考证管理的关联性,清理管理的氛围。

       世人都认为,企业管理,个人管理,和民族管理是互相关联的,但是少有人详细探讨他们的关联程度,现在,我们先感性地去考证一下这个关联状况。

       首先来看民族管理,民族管理的效果好坏,不但与措施正确与否有关,还与大众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密切相关,这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就可以体会到。

       改革开放那么多年,邓小平早就有了科学的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中国最初三十年的科技,还是没有大发展,一直是靠缝鞋补袜子来发展自己!直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什么?那是因为,一是中国的老百姓太穷了,最先看到的是饭和钱,二是,中国的精英们认识到的是钱,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几个伟人有远见,看到发展的本质是科技,而大众都没有看到,那科技发展政策实施起来,就困难很大,因为,国家的管理,绝对不是谁掌权,谁说了就能算的事情,是与国民的经济状况与当时的文化休戚相关的,因此,中国开放的最初20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几乎成了一句空话,邓小平喊破嗓子,社会上也没人真心理会科技,就一点不奇怪!事实上大家都很清楚,多数企业就靠倒腾东西,出口做苦力活,来发展自己的,于是就形成了可笑的局面,一方面喊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90年代,企业研究所几乎尽数关闭,就是存在也没有作为,也没指望它有什么作为,那个时候,我当过研究所所长,这是我亲历的。可见,当大众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很差的时候,推动一个新东西,需要的时间就很长,这不只与权威性和措施好坏有关。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文化在管理上的核心作用,一直是最明白的,中国共产党一贯实行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建设文化的重要手段!比如,推动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建设民族新文化,而仅仅从管理的角度看,学习实践活动存在的美中不足在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停留在了宏观面,对于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不够强,可民族发展的根,不在企业或者机构,根最终在国民,而国民最需要的,是个人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利于个人发展的制度,两者不可偏废。

       其次,企业管理,也是无法独立进行的。

       比如,当一个民族处于高压政治时,企业管理的方式也会和自由发展国家不同,比如现在的朝鲜,比如过去的苏联,甚至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我们,那个管理会是什么样呢?所以,企业的发展,必然与民族的管理有直接关系。

        而同时,也与个人的发展观、生存观有关系,当中国人,都沉浸在孔孟之道的时代,你谈科学就不会被接受,但当人们抛弃孔孟只认钱的时候,你谈科学可能也不为接受,当大众都不理解科学与自己何干的时候,你的企业想靠科技发展,一般会很难,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很混乱的时候,国民都是糊涂虫的时候,你要你的员工会做人也不容易实现。

        不过也不尽然,如果一个管理者,有超凡的智慧,能看透世界,又愿意付出超凡的努力,他也是可以获得与民族文化相悖的成功的,也有可能在自己企业的环境内,建立起自己的发展观,当然这样强势的管理者,绝非等闲之辈!如任正非。

        能够在社会上独树一帜,少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管理者,是相当少见的,当社会的主流发展观,是靠炒地皮、倒腾东西、官倒发财的时候,他坚持靠科技赚钱,这表面上是抵抗诱惑,实质上不是抵抗诱惑的问题,而是当整个社会都不知道科学发展的时候,华为实现了科学发展!

         但我们不可能指望天下的企业都如华为,管理学也不是为华为这样的企业服务的,因为,他们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管理学,管理学是为大多数企业服务的,中国多的是联想类的,还不如联想的企业,是严重受到民族文化或者民族规则影响的企业。

        而中国多的是会摆谱的,认钱不识道的管理者。

        我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一个即将上市的身价上10亿的私营老板,雇佣了一个国旗班的退伍军人给自己当司机,每次上下车,司机要为其开门,关键是开门的姿势,几乎象对待国家元首那种恭敬,如此摆谱,足以说明,这位会赚钱的老板,对人性的不理解是很浅薄的,这样的行为,在高智慧的管理者身上,一定是不会有的,这样水准的管理者,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只能服从于社会的主流文化,哪怕那种文化是错误的!可社会上多的就是这类企业家,他们虽然自觉很有权威,实际上他们的管理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与其说他们在管理自己的企业,不如说,是国家与社会在管理他们的企业,比如他们做什么东西,不    做什么东西,谁决定的?看似自己决定的,其实主要还是政府决定的,比如,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触礁的那些企业,都是在社会的普遍观点,甚至是国家的观点---重商主义的发展观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政府拼命鼓励出口,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做出口!但这种发展路子是否值得提倡,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人的管理是自己在管吗?也不尽然,如政府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或者最低工资标准,都会直接影响你的员工,民族文化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企业的管理行为,其实也只是面上的,企业家的作用主要在于创业,而在对人的影响上,他们的作为,远不如社会或者政府的影响更大。

         如果国民懂得自己如何发展才是正道,大家都是明白人,知道怎么做人了,企业家在人的管理上,责任就很轻微了;如果是一个腐朽愚昧的民族文化,国民是糊涂虫,愚昧无知、不懂得合作的价值,企业家把员工当贼,员工把企业家当对手,这时,即使管理者时刻两只眼睛盯死员工,还是无法防范众人的怠工、甚至破坏行为,更别说调动积极性了,因为人完全有能力,找出很多貌似合理的理由来搪塞你,做过管理的人,都会有这个体验!

         总结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切管理,无论是企业和国家的管理,都是互相关联的,他们的关键在人生发展,在文化。我们把管理的这种人生关联性,称为大管理思想。

        大管理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在一切管理中,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为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宣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民族,如果多数企业的寿命短,主要责任在政府。

        我们还可以得出第二推论,如果你想发展自己,不懂企业发展,不懂民族发展,是不可能发展好的;如果你做企业,不懂个人发展的基本理论,不懂民族发展的基本理论,也是无法管好的;如果你做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不理解企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微观理论,更是无法管理好的。

        在这里有必要再解释文化,避免认识上的曲解:

        通常,文化有两种用法,一种认为,读书就是有文化,不读书不上学就是没文化,另外一种认识认为,宗教是文化,这看似是两种意义,其实在过去,则是一样的意思。

        应该说,形成这两种貌似不同的意思,是有一个历史情况存在的,因为,人类世界,在科学大发展之前,本没有科学,主流知识就是宗教文化,那时的宗教文化,是人类一切发展的总理论,总指导,所有读书者,读的主要是宗教文化,所以,把念书的人说成是有文化,是恰如其分的;而现在不同了,有了区别,上学读的主要是科学,未必读过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理论,所以,现在的读书人,未必有文化!

        很明显,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大众的生存发展理论,在封建社会,它就是宗教文化,如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基督教文化;在现代,就是指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分别是以资本主义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核心的,就不是宗教文化。

        大管理的价值,过去可能是不显著的,因为,社会对管理的要求不高,而经济危机之后,就不同了,社会在迫切需要找到基业长青的办法,而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明确管理的关联性,明确管理的根本-----民族文化,才可能产生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

        从大管理的思想出发,可以断定,未来的管理,一定不会再是控制和权威,而是合作,契约,引导,自主,服务。如果一定要认为管理就是控制和权威的话,那未来的管理,就已经不再是管理了,只是一种组织协调工作,别人的专业是工程啊,设计啊,技术啊,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协调他们,协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不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管理别人为自己工作,当一个组织的工作很简单,一个组织的人,都很明白的时候,管理者的任务就更简单,几乎是不需要的,也就是个召集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