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一个久已不用的邮箱深处,偶然发现了这篇2001年写的小文。文章发表于当年总第452期的《经济学消息报》上。如果没有记错,这是我第一篇独立完成、投稿并得到刊出的文章,稿费大概拿到了60元(这么多年了,消息报的稿费标准似乎没有变过 )。时间已久,当年的样报无从寻找,而消息报似乎拒绝网络,电子版难觅,本以为这篇小文散落不可寻,它竟像一位失去联系的老友突然从街角转出,让我得以邂逅那段难以忘怀的旧光阴。
对经济学本土化的思考
——评《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都在舶来品之列。自舶来伊始的近一个世纪中,它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不断扬弃和代谢的过程。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过程,或者在此过程中的努力归于失败,结果就会像晏子说的那样——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褪变成毫无实用价值的枳。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所以,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经济学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存在着某种“中国式的折衷”。或者用盛洪的语汇表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秩序哲学”同“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传统”之间存在着妥协。这种折衷(妥协)的最直接的动力,也许源自接受过经济学训练的知识分子们“主体间阐释”(转引自汪丁丁《回家的路》)的行动,最终的后果是使中国传统的“私性社会”中衍生出了西方式的“公共领域”,从而为经济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培植了适宜的土壤。按照林毓生先生的意见,这种由私到公的转化难以自然完成。该看法得到了经济发展史的证实,即使在内外力双重作用推动下,这一转化也并非一帆风顺(详见《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中对9个二级学科发展历程及趋势的述评)。
无论如何,在经历了若干次反复之后,经济学总算在中国站稳了脚跟。立于今天的社会回首往昔,我们似乎看到经济理论在每次反复后的深化,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阿尔钦曾经论证,理性选择和自然演进的解释在效果上等价。所以,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可以看作人类合作秩序以理论的形态进行的中国式的扩展。明白了这一点,才不至于把中国经济学简单(武断)地误读为中国数据代入经济公式后的结果说明。惟其如此,方可正确理解汪丁丁教授关于中国经济特质的看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前提是你真的明白这些原理在宇宙的这一个特定角落里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反过来,要求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向这些一般原理提供它们各自的、按照一般原理要求的格式收集的‘数据’。”
尽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到个别的研究顺序已广为人知,但是要在实践中把握为什么将经济学在“特定角落”的内涵作为研究经济学原理在中国衍变的前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赵春明教授费时三年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一书无疑有助于读者明晰经济学在中国这一特定角落的演进历程。宏观地看,全书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总论,从整体上讨论了经济学在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此为全书的纲目。第二层次对包括管理学在内的九个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其中,编著者们特别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并将之列为“第二生产力”。应当承认,在这一立场上,我与编著者们的意见是相左的。在我看来管理的成效更倚仗于制度的完善。所谓在其位者谋其政,“位”的优先性决定了对管理的讨论主要应落足于激励机制、行为规范及惩罚原则等制度因素构成的域内,它的主要部分并不在生产力的范畴之上。尽管有诸如此类的差异,我还是愿意花费笔墨感谢编著者们的辛勤工作。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为卷帙浩繁的中国经济学文献理出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循着这条线,读者才得以更容易地把握20世纪经济学在本土化过程中的起浮和沉沦。我把书的附录看作全书十分重要的第三层次。附录收载了自1902年严复所译《原富》的出版到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中国入世协议的近百年间,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的大事。它依时为序,向读者直观展示了经济学在中国演变和发展的风雨历程。
此外,与其他经济史论著作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该书“在阐释中国经济学学科研究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和特点的同时,还对中国经济学有关学科教学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作了梳理和评论”。作为一门外来的学科,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还主要依赖外国经济学的蕴藉和滋养。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就不能或者不需要量体裁衣地打造自身的经济学体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的和转型时期的经济体,中国有理由期待一个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各学科大创新时代的来临。佛利民认为把中国经济解释清楚的人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决非夸张的言辞。我想,中国问题的解决也许主要还得靠中国同志,而人的因素,特别是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学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不断本土化并获得再生的关键之一。鲁迅先生指出——民族而后世界,但经济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却要求我们先将世界上其他民族在此领域的成果引为我用,经济学科教学体系的运作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书中,编著者们不仅回顾了近百年来,教学体系的得失,更针对其在数学运用、直面现象、教科脱节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以认为,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是本土化的经济学体系建立的重要准备。从这个角度上看,编著者们的工作也是富有意义的。“我们深信,21世纪的中国将会更加美好,而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也将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借赵春明教授的期望,作为本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