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货架上看到久违的铁盒子罐头,巧的是也包着绿色的商标,不过这不是我熟悉的那种深绿。
小时候说起吃的,最熟悉的就是那种深绿色包装的铁盒子罐头,那种绿叫橄榄绿国防绿。罐头有红烧肉的、鱼肉的、狮子头、蘑菇、烤麸、豌豆、豇豆、雪菜等等。烤麸,其实就是现在常见的面筋,小时候没见过,看这都是洞洞,吃起来劲道,有装懂行的小孩就说“哇,这是高科技,人造肉。”
那时候最讨厌雪菜罐头,那味儿太腻歪人。红烧肉和鱼肉的,虽然说吃的多了也烦得慌,毕竟是肉,吃在嘴里都是香的。尤其是红烧肉,把西葫芦插丝剁碎了,红烧肉罐头打开,用筷子搅合搅合,连肉带油汤搅合碎,和西葫芦馅子拌一起,加点盐和调料,包饺子包馄饨,非常鲜美,最主要的是可以省油。那时候油还凭户口粮本供应呢,单位福利每年也发,双职工家庭的还算勉强够吃,一些没工作的或者单职工的就只能高价从宽裕的人家买,尤其有些人家,孩子多,男孩子多,为口嚼裹愣小子们能打到他姥姥家。
这样的时代,能有罐头吃那应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对很多孩子来说,雪菜罐头就是我们的噩梦,因为那味道甜不甜酸不酸辣不辣咸不咸,非常不适合小孩子的口味。那时的方便面不像现在独立包装的,是一袋子好几包,调料包小小的,上面印着鸡牛猪羊,代表各自的味道,煮着吃也没啥滋味,和压缩饼干一样,纯粹只是能填肚子的东西。雪菜罐头可以凉着吃也能炒着吃,东北的冬天就是白菜土豆酸菜,于是这雪菜罐头就派上用场。我小时候最讨厌吃熟胡萝卜,偏偏所有的雪菜罐头都有这个东西,家里管得严,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干净,经常和着眼泪咽完这一顿饭。
粮油凭户口买,棉花布匹和肉糖果就是凭票,单位都发各种票证,拿着票去领东西,有钱没票也白扯,那时候我那的百货公司叫福利科,谁家去领棉花步和副食都说我去福利科啦,福利科那可是油水顶大的单位,那得科长虽然只是科级干部,却能只手遮天。
春节前,单位都分了肉,有的双职工家庭能分半个猪肉,这就要架起锅开始炼油了,到处都是肉香气油香气。出了油剩下的油渣叫油知了,因为它像树上的知了,在油锅里知啦知啦的叫,这也是好东西,小孩子不怕烫,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抓一把,跑出去跟别人显摆“看我家的,我妈特意给我扔几块瘦肉,还有猪腰子呢。”
吃得油嘴麻花,烫得丝丝拉拉,小油嘴边都冒着白气,干冷的空气也跟着香成一团。剩下的油渣,配着酸菜白菜粉条,蒸成大包子,一咬一口油,香都香死了。
那时候小孩最盼下雪,一下雪就入冬了,过了腊八就是年,又是分肉分鱼水果,还有大包的杂拌、江米条、长白糕、豌豆糕、进入腊月,小孩子那是不给阳光都灿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