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过60多年艰难曲折的奋斗,尤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而近两年多来,中国成功地经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并成为治理金融危机的主要领军国家,在全世界提升并唱响了中国模式的强音。为了弘扬和持续探索“中国模式”,我们提出和设立了“中国模式论恒”,已经举办了两次“论恒”会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指引中国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健康的发展未来,是推进中国迈向21世纪20年代纲领。投资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引擎。任何规划及其建议落地生根的基石是投资。因此,第三次“中国模式论恒”则专门论恒“十二五规划投资大思路”。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对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规划建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对此成绩,我们有理由也该当欢欣鼓舞和骄傲,同时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GDP世界排名从第15位到上升到第2位,但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人均收入与那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相等。显而易见,国家GDP总量虽然上去了,但国民还不富。同时,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与GDP规模不相对应,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排名仅处于第29位,可见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强调GDP的量,更要注重GDP结构的优化,真正实现民富国强。
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可忘记。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GDP占到世界的22.3%~32.9%,一直排名世界第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占世界的33%,是英国的6倍,却被GDP只占世界5%的大英帝国打得溃不成军、满目苍夷。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之时,中国的GDP总量是日本的1.8~2.9倍,却遭受日本侵略达8年之久。可见,相比于GDP数字而言,GDP结构更为重要。大清国GDP数量虽大,只是些茶叶,蚕丝,瓷器,土产而已。而欧美和日本的GDP是什么构成的?是蒸汽机,是铁甲舰,大炮和工业品。
为此,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既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要求,在注重和保障民生,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下大功夫;又要通过对投资规模、结构和质量的调整优化GDP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我认为,“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思路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立足长远,投资规划就不能只考虑5年,而要考虑15年,甚至20年或更远;二是要注重结构调整,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优化GDP结构,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三是要兼顾民富和国强。既要体现经济发展对民生的改善,又要提升国际地位,确保话语权。立足于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抓住本世纪头20~3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抢占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
围绕以上三个原则,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及其更长的时期内,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领域的投资:
一、要加强民生投资力度
“民乃国之本”,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更求牢牢树立民本思想。同时,扩大和加强民生投资与扩大内需、坚固经济增长的根基是相互促进的。多年来,内需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一直低于40%,而美国是70%以上,发展中国家一般也超过50%。我们不但要保持经济增长,而且要让国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要加强绿色投资力度
目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一方面,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最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需求的2/3需由煤炭满足,碳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约1/5耕地受污染,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仍保持“局部改善、整体退化”的格局;同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普遍“欠帐”;全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1/5不达标。这些都警示我们:投资要看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为了GDP而牺牲蓝天碧水。在世界各国都纷纷启动绿色新政的背景下,在我国资源、环境问题集中显现的时期,加大绿色投资,促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们的经济责任,而且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三、要加强高科技投资力度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21世纪,科学技术水平是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我国研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的总量、结构及经费来源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差距。从总量看,美国2006年的R&D经费总量是我国的9倍多;2008年我国 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54%,与发达国家2.5%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离国际上共同认定的3%的目标更是有相当的距离。从科技投入的结构看,我国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比例过高,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为5.2%,美国为19.1%,日本为13.3%。从经费来源看, 2007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只占全部科技投入的27%,与1971年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美国57.4%、德国46.1%、法国63.9%无法可比。而且,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立项时有发生,资金分散,难以形成聚合效应。为此,加大财政投入比重,提高科技投资效率,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二十年的投资重点。
上述三类投资是我国经济质量得以大幅提升的基础,除此之外,更应强调提升国力方面的投资,即海洋投资和空间投资。
四、要更加注重海洋投资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是世界临海各国争相开发的“蓝色疆土”。首先,在经济上,海洋蕴含着占地球80%的生物资源、 45%的石油资源和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海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替代能源;海洋拥有着可建设港口、海底隧道、海底仓库、海洋空间站、跨海桥梁、海上机场乃至海上城市的广袤的空间资源,这使得世界各国在海洋新能源的利用、海洋矿产的勘探开发、海洋食品和海洋新药物资源的获取、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的开辟建设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其次,在政治和军事上,海权竞争愈演愈烈,突出表现在对“蓝色公土”的圈地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沿海各国以各种方式挤占国际海域的公共自由空间,争夺国际海域的话语权,抢占深海高科技研发的制高点,不断进行在公海中的军事演习,抢占海洋军事战略基地。相比之下,我们的海洋意识不强,“重陆轻海”,尚未将远洋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海洋开发不足与过度开发并存,投资开发的资金渠道单一,开发的力度、范围有限,综合技术保障能力有限;我国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海疆与周边国家还有相当大区域存在争端,维护海权的任务艰巨而又紧迫;在海洋领域的高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
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崛起,都与其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饱受外强欺凌的历史也与海事不强、海疆不固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大国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海洋计划和“海洋行动”,如美国提出要“保持和增强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英国致力于打造“海洋能源中的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志在成为“国际海洋事务的领导者”,日本要实现“从岛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前有历史教训,今有外部压力。作为陆地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投资对我国意义重大。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必须制定科学的海洋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和科技战略,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投资效益,力争在21世纪中期使我国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捍卫海洋的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海上话语权和控制力,建成“海上大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五、要更加注重空间投资
浩瀚无垠的太空拥有很多特殊的资源,月球上的氦-3有可能是未来能源的主要来源,太阳同步轨道因承载所有气象、灾害、海洋、资源等对地观测卫星而成为宝贵的轨道资源。太空中与地球环境类似的其他星球在未来可能成为人类生活的栖息地。作为国家主权的延伸,太空对于国家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谁先勘探,谁享有优先权”的规则,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太空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加大了科技投入并启动了专门的计划,掀起载人太空探索活动热潮。尽管近两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各国的太空开发预算并没有受到影响。“圈天运动”日益激烈的背后,实则暗藏着各种能源之争、资源之争、科技实力之争、军事和国家利益之争。它不仅是各国展示“高、精、尖”科技水平的舞台,而且与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航天这个重要领域,虽然我国已有很大进步,但与世界航天水平的差距保守估计为10年到15年。按照富创公司2009年对10个航天国家投资航天产业及其效益的比较分析,中国总得分为19.46,而美国为90.33,欧洲为46.8,俄罗斯为32.44,日本为21.16;从1999~2008年间轨道航天器发射成功的次数构成看,俄罗斯占40%,美国占35%,欧洲占11%,中国仅占9%;从1999~2008年间制造的航天器数量份额来看,美国占47%,俄罗斯占21%,欧洲占17%,中国仅占6%。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的航天产业现在已是军民品并重,长远的发展趋势是航天、导弹产品和其他民用产品相结合。航天技术是对国民经济基础技术的凝练提升,是世界高新技术的体现和支撑,它反过来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转移和航天器系统的直接运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经济、科技、军事等多重目标,正是太空投资的战略意义之所在。我们已在太空探测和开发中占有一席之地,应紧紧把握现在的有利地位,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制定太空发展规划,加大太空投资,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争得应有的太空 “席位”,为实现国强民富提供有力保障。
民生投资、绿色投资、高科技投资、海洋投资、空间投资,这五方面共同构成了“十二五”时期以及其后十几年的投资重心,既确保了人民生活富裕,又为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五管齐下,不可偏废。
我国投资结构亟待优化和提升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