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笔者24年前发表的《“姜女坟”是“碣石”吗?》


 

笔者24年前发表的《“姜女坟”是“碣石”吗?》

 

    董宝瑞

 

昨天,重新贴出笔者23年前在《河北学刊》和《河北大学学报》发表的《“碣石宫”质疑》。今天,贴出笔者24年前在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1986年第4期《河北社联通讯》发表的《“姜女坟”是“碣石”吗?》。

《“姜女坟”是“碣石”吗?》,写得不长,全文不到2000字,是自己为参加秦皇岛市碣石研究会举行的1985年年会提交的论文。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根据但是掌握的史料,及对姜女坟礁石的调查和了解的一些情况(主要得到山海关船厂的文友白景峰的帮助,他曾多次去过“姜女坟”海域),谈的姜女坟礁石根本不可能是如今的央视四套节目某些领导成为认定的《禹贡》记载的“碣石”的看法,提出:“说‘姜女坟’是‘碣石’,与古人记载的碣石为观海名山不符。碣石,是我国古代一座以观海称胜的名山。从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到《水经注》等地理著述,对其都不乏记载。《山海经》载有‘碣石之山’。《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石碣石入于河。’导山:‘……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前者说的是贡道航海之标(非沿海特出大山不可胜任),后者说的是众山入海之识(当为与太行、恒山等脉络相联、形势相应的显要山峰)。西汉学者孔安国明确指出:‘碣石,海畔之山也。’东汉许慎《说文》:‘东海有碣石山。’东晋郭璞云碣石为“海边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碣石山记述甚详,多达四处。显而易见,秦始皇‘之碣石’,到的是位于渤海沿岸的碣石山。他是慕名山而来,为登高观海而来。若为在石碑地那样的海岸上观海,他几乎跑遍了山东的沿海,就没必要再到辽西郡来了。汉武帝登临的也是碣石山,曹操‘东临’的‘碣石’,亦即‘秦始皇、汉武皆尝登之’(《水经注》语)的碣石山。到北朝时,北魏文成帝登碣石时,不仅‘大飨群臣于山下,班赏进爵各有差’,还‘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坛记行于海滨’。看来,古人记述的‘碣石’,是一座比较显赫的近海大山,并非一柱在海中或海边的峭岩,是很显然的。”其实,道理是很清楚的,顶高23.7米的姜女坟礁石若作为航标的话,只能在那一带沿海起作用,连距离其较近的山海关渔民都不使用,而是用在那里远远望去像“大黑山”的昌黎碣石山为定位航标。从这一点说,说姜女坟礁石可指示寻找山海关沿海的石河口,还说得过去;若是寻找在今天津一带的古黄河口,则是太远了;而且也不在航道转角之处附近,根本无以谈什么有“夹右”作用。这是不言自明的。

 

20101224晨于碣阳书斋

 

 

“姜女坟”是“碣石”吗?

 

董宝瑞

 

 近年来,碣石考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自谭其骧教授著文否定“碣石沦沙说,确认古碣石山即今河北昌黎县北立于渤海近岸的碣石山后,冯君实、黄盛璋等学者先后提出,应到原临榆县境内的北戴河海滨一带寻找“碣石”。一九八四年七月,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又提出新的看法,他们“根据在绥中万家乡渤海边发现的两处秦汉建筑遗址,认为‘碣石’就是山海关外海上‘姜女坟’”。对前两种说法,笔者在与高洪章同志合写的《碣石考》一文中阐明了见解,在此仅就后一种说法略陈管见。

 在绥中县万家乡海边发现的两处秦汉建筑遗址,一名“石碑地”,一名“黑头山”。这两处遗址的发现,无疑是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但仅就此发现,便说“为确定‘碣石’的位置提供了新的判定依据”,并“据此判断,‘碣石’就是‘姜女坟’”却是值得探讨与商榷的。

 石碑地、黑头山在山海关东偏南十公里外,其地无山可言,所谓“黑头山”(一名小黑山头”)实际为海拔24.6米的小丘,比附近的海岸阶地高不了多少。“姜女坟”在石碑地南面海中,为一丛礁石,因排列形似有碑的坟家,距姜女庙不算很远(八公里许),而被赋予神奇色彩,称之为“姜女坟”。几柱礁石中,以靠东似碑者最高,海拔23.7米。此外,黑头山南八十米外有两柱礁石峙立,被称为“龙门”实地情形看,除海中有两丛礁石外,其地并无奇特之处。问题的焦点是,“姜女坟”有无可能是“碣石”,“龙门石”是否秦始皇刻铭的“碣石门”。据前往勘察和熟悉当地地理情况的人介绍,“姜女坟虽然屹立在雪浪翻卷的海中,不可谓不壮观,但很难同“碣石”一词联想起来,更难说其有《水经注》中所描绘的“天桥柱”之貌。首先,它是一组礁石,而不是一柱峭岩,不合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中所云“碣,特立之石”之义。再者,它在海中而不在海边,与《尔雅·释名》“碣石者,碣然而立在海旁也”相悖。至于同《水经注》所云“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则相去更远了。与“姜女坟”相距三里多地的“龙门石”,斑斑烂烂,千疮百孔,很难刻字,也不可能是秦始皇刻铭纪功的“碣石门”。

除此之外,说“姜女坟”是“碣石”,与古人记载的碣石为观海名山不符。碣石,是我国古代一座以观海称胜的名山。从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到《水经注》等地理著述,对其都不乏记载。《山海经》载有“碣石之山”。《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石碣石入于河。”导山:“……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前者说的是贡道航海之标(非沿海特出大山不可胜任),后者说的是众山入海之识(当为与太行、恒山等脉络相联、形势相应的显要山峰)。西汉学者孔安国明确指出:“碣石,海畔之山也。”东汉许慎《说文》:“东海有碣石山。”东晋郭璞云碣石为“海边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碣石山记述甚详,多达四处。显而易见,秦始皇“之碣石”,到的是位于渤海沿岸的碣石山。他是慕名山而来,为登高观海而来。若为在石碑地那样的海岸上观海,他几乎跑遍了山东的沿海,就没必要再到辽西郡来了。汉武帝登临的也是碣石山,曹操“东临”的“碣石”,亦即“秦始皇、汉武皆尝登之”(《水经注》语)的碣石山。到北朝时,北魏文成帝登碣石时,不仅“大飨群臣于山下,班赏进爵各有差”,还“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坛记行于海滨”。看来,古人记述的“碣石”,是一座比较显赫的近海大山,并非一柱在海中或海边的峭岩,是很显然的。

 还应当指出的是,秦皇、汉武、魏武等帝王登临的碣石山,在滦河入海口附近,不在远离滦河流域的任何地方。这从《水经注》中的记载里可以确切地获知。郦道元在记述濡水(滦河的古称)的走向时云:“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也就是说,碣石这座历史名山在滦河流域,并在滦河入海口北部某一个地方。与此记述名实相符的,唯有昌黎县北的碣石山。碣石山为燕山山脉的支脉,由大小近百峰峦组成,方圆数十里,跨昌黎。卢抚宁三县界,其主峰仙台顶(俗称娘娘顶,又名汉武台)海拔695米,为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碣石山为渤海近岸当海陆交通冲要的大山,且位于滦河流域,并在滦河入海口附近(居其北),其所处地理位置及所具有的奇特山貌(主峰顶尖在海中望去极似当山顶的柱形大石),完全合于《水经注》,以至《山海经》、《禹贡》中的记载。因此说,谭其骧教授与不少学者确认这座山即古碣石山,是很有道理的,是言之有据的,也是与实地情形相符的。

排除了“姜女坟”是“碣石”的可能性,那么在绥中县海边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是干什么用的呢?据笔者拙见。很可能是秦皇、汉武到达碣石山后,去海边进行求他活动的地方。当然,是也,非也,尚有待于考古的进一步发现了。

 

(原载1986年第4期《河北社联通讯》)

 

 

 

     山海关外海中的“姜女坟”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