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近期发表于《财经》杂志。)
密度的意义
陆铭*
近几十年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界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就是,认识到了人口密度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无独有偶,城市经济学已经被空间经济学改写,其核心概念就是与人口密度相关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国内学界和实践界还对这些新的认识反应迟缓。事实上,当人们普遍担心城市病的时候,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中国的城市总体上人口规模偏小。
从最为直接的直觉来说,一个城市人在一周时间里工作五天,这五天里首先要求的是便利。即使周末两天休息,大多数人一出门,首先需要打交道的是人,而不是鸟和树,否则不如直接住在山里。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常常被城市规划师们忘记。人们往往梦想着像骑马一样开车,在城市里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实,即使在汽车时代,人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开车,而是需要下楼就能吃饭,过街就能办事的便利。特别是当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网络密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终于明白,私家车可以被替代,而街道太宽,密度下降,便利再无处可寻。低密度的城市中看不中用,相反,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密度,才不至于曾有老外写文章抱怨,住在浦东陆家嘴的酒店里,到最近的报摊买份报纸,还打了辆出租车。
密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方便生活,在现代经济中,密度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互动,而社会互动是知识和信息得以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现代人类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创造了网络,但仍然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眼神和姿态所传递的信息不能被语言和文字所取代。当代经济学研究已经有不少证据告诉我们,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的社会互动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机制。当经济逐步进入发达状态后,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现代服务业里大量是知识、信息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些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人口密度,这也是为什么大量顶尖的大学教授、艺术家、设计师、医生等等都生活在大城市的原因。
消费型的服务业同样离不开人口密度,道理更简单,大量服务业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完成,这又回到我们之前说过的话,人口密度能够提升消费型服务业的便利性。人口密度高了,便利程度提高,人对于服务的需求也会提升,人气旺,生意就好做。我以前曾经撰文说过,我真担心中国的城市用规划的方式搞低密度。事实上,这种低密度的趋势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各个城市的新区。我担心,这些城市新区会因为缺乏密度而难以发展起服务业,到了晚上,黑灯瞎火,住在新区的人们,他们的家最后变成了一张睡觉的床。如果大量的服务业集中在市中心,那么,服务的消费和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也集中在市中心,结果是,人们上班和消费都要往市中心赶,市中心和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随之恶化。
可能有人会说,密度高了,也会有很多问题产生,比如拥挤,比如犯罪变得容易。如果这些问题真是高密度带来的,那很简单,不喜欢高密度的人会选择搬离。人一走,密度就降低了。相比移动道路和建筑,人的搬迁成本并不高。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决定了,宁愿通过人的移动来达到城市的最佳密度,也不要简单粗暴地用宽大的道路和广场把城市生活支解开。人气一旦散了,再聚起来就难了。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口总量仍然在上升的道理,所谓的“逆城市化”只是个曾经的并且局部出现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