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8964
看电视的杂感 邹蓝
1980年1月,也就是30年前的现在,我还没有养成看电视的习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批入学而尚在二年级的学生,住在宿舍里,也没有电视机可用。
到现在为止,经我自己的手买进的电视机,从正常的电视机,到在英国买的手持袖珍电视机,总共有5台。我尽量避免成为电视机前的couch patato(美国人说法成天懒洋洋倒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主),一两天不看电视的事也常有,不过电视还是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经常看到俊男美女的所谓主持人(职业是如此说的,我只能说他们是记忆背诵人),用貌似口语的方式熟练背诵着实际上用于阅读的书面语,而且没有一点口语的味道,我经常是会心一笑。没有社会阅历的人,说着跟年龄不符的话,是很可笑的事情。如果是在电视上向上万的观众说,那就更可笑了。北京CCAV电视台二套元老老赵,我听好多人说过,背功一流甚至超一流。
现在摄影镜头旁边都有一台词提示器,记忆背诵的需要不大了,但是用嘴当喇叭说提示器显示的那些文字,就暴露出真正的口语播出和朗读提示词的区别。
再者,这些青春年龄段,还没有怎么经历人世沧桑,没有多少人生阅历的人,在镜头前说着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太可能有的那些话,让我也很乐。就好像儿童被父母或者大人培训出来说的那些大人话那样逗乐。
我以前有文章说,评论时事,评论经济社会军事甚至娱乐等话题,如果是一个青年人,可信度就很低了。凤凰台有人生丰富阅历和学识的老曹、老何评论,首先就让人信了一大半。
青春亮丽的唯一一个好处是娱人眼睛,其他大概说不上。
就是学历不低还在海外留学的凤凰主持人曾子墨,熟知外国财经投行,一次在说道中国的“巨商大贾”时,将本该这个场合读做“鼓”音的“贾”,读成作为姓氏的“假”。我立马把电视关了。恶心呐。好好补补中国文史课程去吧。
曾小姐尚且如此,国内大大小小无数电视台的其他播音员(我都不乐意称呼他们为主持人),更等而下之了。难道不是吗?中央台都不能例外。
无论娱乐节目还是时政类严肃节目,主持人都好多往娱乐人艺人的路子走,即使自己不走,台老板也会把时政类节目主持人派去主持年度喜庆的大台会之类的娱乐节目。这简直是胡扯。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
你让时政节目播音员/主持人昨天晚上还插科打诨扮演逗乐的角色,今天早上他/她又在朗读新闻,是否会让人觉得是昨天晚上玩闹的继续呢?还是怎么样?
20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