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发展的隐患


  暨2008年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后,今年国家发改委又公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列出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名单: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与保定。城市发展低碳化已经如火如荼的在中原大地上被推进着,低碳城市是人类低碳化发展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模型,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最终目的是不降低市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以城市为单位降低碳排放量促进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是有一个事实值得高度警惕:这个事实就是首期建设与后期维护低碳城市的低碳功能产品与产业过程中的碳排放,这些排放量都是被隐藏的不容易从这些产品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为嵌入式碳排放(IEC,Inbuilt Emission of Carbon)。

  嵌入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隐藏的,容易被忽视的;二是结合的比较紧密,不容被分离的。嵌入式碳排放是在低碳化发展过程中隐藏的、与低碳产品结合比较紧密的碳排放,但是由于低碳产品的光环闪烁,这部分碳排放容易被忽视,嵌入式碳排放直接负面影响到国内城市低碳化的实际效果、国际产业分工的话语权与国家持续发展的空间。

  用一个实例阐述一下什么是嵌入式碳排放。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将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将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等等。世博零碳馆是运用英国伦敦先进的零能耗技术与中国本土的先进节能技术结合的产物,可以助推国内节能建筑业的发展,开发出中国式“零碳住宅”,是未来住宅建设趋势。零碳馆的零排放是指在其运营的过程中零排放,不是指其生命全周期的零排放,那也不可能做到零排放,那么零碳馆的嵌入式碳排放在哪里?那就是在建设零碳馆过程中与运营后修缮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这个排放量是隐藏的不能被分离的,但是可以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其量。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体化趋势越来明显。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突起,多种业态随之生成,随着全球低碳经济与政治的纵深发展,有一种新型产业的业态应该被关注:就是原材料、核心技术与市场都在国外,生产加工在国内的这一部分产业业态。在碳关税没有被提及的时代,这样的产业业态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的演变,碳排放权限制与碳关税必然飘然而至,碳排放权限约束了中国发展的空间,碳关税增收降低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种业态的嵌入式碳排放就是国内的生产加工部分的国际产业分工所生成的碳排放。

  特别是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前所未有地发展壮大,甚至可以说是飞跃,太阳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被称为是最大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今后人类能源利用的重点之一。多晶硅作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工业原料,生产多晶硅的业态情况是高污染的,而且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环保不完全达标。生产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是高毒物质,用于倾倒或掩埋四氯化硅的土地将变成不毛之地,草和树都不会在这里生长。数据表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95%的原材料需要进口,95%的太阳能电池则是出口。从碳排放视角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业态是把嵌入式碳排放与污染留在国内,从事实与数据上进一步约束碳国内排放量的空间,在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层面上处于被动局面;把低碳产品输送到国外,制造节能的设施供其使用,降低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的碳排放量,增加他们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的话语权,反过来制约我国的发展。

  以上两产业的业态不能够给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特别是不利于城市经济体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警惕嵌入式碳排放,有效控制嵌入式碳排放的方式可以真实记录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耗,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可以来表述这个碳耗。碳足迹的原意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在这里可以引申为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耗用量。

  建立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数据,从低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来掌握碳排放量,可以把嵌入式碳排放的危害控制到较低的水平。从国内低碳经济视角看可以切实把低碳城市建设的更加扎实;从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视角看是有了产品的碳足迹,把国际产业分工中加工制造的嵌入式碳排放量明确,这些嵌入式碳排放量不仅是承担加工制造环节的国家独有承担,而且使用这些低碳产品的国家也应该承担。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的话语权,才能够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内容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更有效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