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章 | ||
http://www.gog.com.cn 03-06-05 08:39 | ||
|
||
金黔在线讯【贵州日报】闲章玩味,有这样几方面,一是从用语上去体味作者用意,特别是富含“弦外之音”的用语要用心去找寻其弦外之悬念或人生哲理,或生活折射,或诗境;另是欣赏闲章的艺术处理,从中来了解其篆刻家的艺术功底及修养。
闲章玩味,与鉴赏者的学识以及对篆刻艺术的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直言不讳的闲章主要从其意境深处去理解,如画家齐白石很多闲章无需拐弯抹角多直言表达,如“叹浮名堪一笑”、“寡交因是非”、“中立不倚”等,都道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很容易理解;而篆刻家吴昌硕一些闲章就是侧言隐语,话里有话,需费一翻思考才能看出和理解到篆刻家的用意,如“二耳之听”这方闲章,本是叫人不要偏听偏信,先生深懂“偏听生奸”(汉·邹阳语)之理,人有二耳用于听,如只用一耳去听,当然是不全面的偏信了,先生用边款将用意阐明“一耳之听也,不如二耳之听也”。这些深含哲理之言,是很容易得到人们共鸣的。其“弦外”之意也很易为人们所理解。
闲章玩味的另一方面是欣赏其闲章的艺术处理,诸如白文与朱文,边框的宽窄,边款的文句,都是玩味的内容,其源其派,文篆安排,刀法处理,都很有欣赏情趣。
闲章玩味,不是一天的学问,随着对篆刻艺术知识的深入学习掌握,就可逐渐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书画爱好者关心的另一问题是闲章钤盖。
闲章钤盖之于书画,除姓名章外还需钤盖其他内容的闲章。书画钤盖闲章,必须切题,必与书画之内容大有关合,不管隐语还是直言,应该引人联想,增添画面意境情趣为宜。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要特征,就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缺一难于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文化精神。红印,在书画上面,不仅起到醒目点睛的作用,还对情韵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书画钤盖闲章,决不能认为只是盖印,著名画家潘天寿,对画面盖印很讲究,盖的位置,印的大小及印文、朱白都要认真对待,不仅如此,其实画家连画面加个点都要考虑再三,甚至一两天不动笔,都是在思考怎么点,点在什么地方。盖印就更是认真。向先人学习就应该多读古今书画,从名家字画去学习借鉴。还需知道,并不是所有书画作品都需加盖闲章。一般小幅作品,只用姓氏或名号章就行了。
一般来说,“启首章”,多钤盖于书画之右上侧,书作小幅在一、二字之间,立幅在二、三字间,以长条或椭圆异形章为宜。书法压角或接姓名章下连盖,国画作品压角章顾名思义是盖于作品下角,但不是幅幅非盖不可,得视画面情况而定,盖左盖右都行,压角章的使用,不能给画面造成透不过气的沉重之感。吉语、警言章亦可作压角章用,有时也可盖于名章之下。
钤盖闲章时应注意,闲章不能乱盖,不能出格,不能“见缝插针”,见到画面空的地方,就盖上闲章;也不能因印文典雅,如“独钓寒江”、“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就乱盖,一定要做到切题,什么内容盖什么内容的章,花鸟、山水、人物闲章,不切题就不要乱盖。
乱盖闲章,古今都有,翻开古今书画珍品,满纸印章,愈古之画,愈是林林总总,少则几十方,多则近百方,从“天子古稀”、“御览之室”到“极品”、“精鉴”、“精藏”……历朝历代,官印私印,见缝插针,到处乱盖,一幅名作,画面被印盖满,如人之满身疮痍,令其可悲生厌,破坏了一张好画。
篆刻艺术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经过秦汉和明清两次发展的高峰,有着丰富的积淀,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遵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使篆刻艺术这朵奇葩,开放出艳丽的奇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