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世界城市可能事与愿违
文/马跃成
张家界政府公众信息网声称,好莱坞摄影师汉森2008年12月在张家界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外景拍摄,大量风景图片后来成为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各种元素的原型,其中“南天一柱”图片就成为“哈利路亚山”即悬浮山的原型。
与张家界改名有些类似,但是不完全一样。北京在这次两会上,提出了建世界城市的规划,虽然途径和目的不太一样,但是思路都差不多。
北京难道就非要建世界城市才能发展?北京要建世界城市为什么不建中国城市?北京市就把北京建设好有什么不好呢?其实一个城市是成长起来的,一个城市是有生命的,一个城市是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一个城市也不一定非要是国际化大都市才好,一个城市也不一定非要楼房越盖越高才是世界城市,欧洲城市留下了中世纪的古堡、街巷不是也没有显得土鳖吗?纽约和东京当初难道也有个世界城市的目标?
世界城市是个什么东西?北京已经给出了些指标,从这个思路看,北京继续向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没有改变。这次的世界城市规划再次证实北京从来都是一个无序发展的城市,北京没有一年不改城市规划的,没有一年不提出新的发展方向的。
北京的人口规划没有一年能控制住的。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比2008年末的1695万人增加60万人,北京市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
而据专家估算,北京外来人口已由过去的500多万迅速突破1000万,加上本地人口,总人口达到2200万,已大大突破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为1600万左右的目标。”不管怎么说,连续的人口快速膨胀,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容忽视。
我们知道的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要建设的还有金融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立体化交通枢纽、总部基地、创意产业基地等等很多。前年的两会上不再提经济中心,但是,北京的一切工作还是围绕着经济中心展开的,所谓的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其实北京一直在向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也正是在被国际化的同时,北京原有的古老的北京风韵已经没有多少了。古老的胡同、斜街只能看看留下来做展览的几个景点了,所谓的老城区基本上快被拆没了。新的标志性建筑都是国外的建筑大师们的试验性作品了,像鸟巢、水立方、大剧院、央视新楼等根本就没有中国得建筑元素了。
北京市长介绍,世界城市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五个方面,并具备以下六个支撑条件:一是一定的经济规模,二是经济高度服务化、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三是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四是国际交通便利,五是科技教育发达,六是生活居住条件优越。
这么看来,北京新的一轮的建设高潮又要到来了。
目前,北京市土地、水源、环境、交通等资源承受重压。欧洲太空总署公布的卫星数据曾显示,北京汽车废气污染一度居世界之最,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废气污染沉积中心”。北京市公安局的人说:“现在北京的大街快成了全国最大的停车场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北京市加上南水北调的供应量,未来自有水资源供水能力约为35.6亿至37.1亿立方米。而以现在人口增长趋势看,未来十年内,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将不足300立方米,而300立方米是国际上公认的不应突破的底线。
有专家指出,软实力的竞争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继续致力于体制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基础的体制改革,打下这样的“地基”,才能营造出城市可持续的繁荣,成为世界城市就会水到渠成。
已经有人提出北京要走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超常规发展道路”,这种超常规的发展模式就是不依靠市场力量的“自然发育模式”,而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这种用盖大楼的方式来建设“世界城市”的片面思维令人担忧。
其实,北京是不是世界城市并不重要,我们担心的是不要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真的造出个《阿凡达》来。另外,也没有必要刻意地要建设什么世界城市,不是有句俗话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要老老实实地把中国城市建好了,按照北京的样子把北京建好了,那就是世界城市了。如果非要模仿着东京、伦敦、纽约建设北京,那最后可能就是一个四不象了。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