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上路在唐家岭破题


                 小产权房上路在唐家岭破题
                           文/马跃成
     现在北京户籍人口有1200多万,常住人口有1755万,流动人口还有几百万,估计总人口数量在2000万以上了。
     有人说外地人进京是为了谋生,在北京生存比较容易,垃圾都能卖钱;有的说是为了发财,这边人傻快来;有的说北京很多工作,需要外地劳工进入;有人说,现在是外地人在为在京的外地人服务,北京早已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
     确实,北京新建的房子有一多半被外地人买走了,北京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北京了,人口在20多年的时间翻了一倍多,城市面积扩出去了好几圈。在北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人口源源不断涌入京城。
     事实证明高房价挡不住人们进京的脚步,高消费下也为所有人找到了生存的空间,虽然有的生存条件非常艰难。
     唐家岭就是这么个为一群蚁族解决生存空间的地方。许多刚刚起步的外来人口只能“驻扎”在生活成本相对低廉的城乡结合部。一些已无地可种的农民靠不规范的“瓦片经济”维持生活,形成一种独特“生态”。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监管,日积月累这些地方不但成了违法建设的重灾区,也是社会各种矛盾比较集中的地区。
     按照以前的方式,这些矛盾一旦集聚到一定程度,到社会难以忍受的时候,到舆论猛烈炮轰的时候,政府就会采取一种简单的一拆了之的办法。这样不但把当地的矛盾给清除的干干净净,而且政府在拆迁和土地征收中还有巨大的回报,同时,低矮的城中村几年后就成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政绩和形象工程一举两得。
     这种拆迁式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从当年的浙江村、新疆村开始的,这一下子就继续了十好几年了,几十个这样的村庄就在拆迁中消失了。
     这种拆迁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外地进京劳务人员,高楼大厦再高、再好,与他们何干?他们在继续寻找最便宜的租住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被赶的离城里越来越远了,现在差不多到了六环附近了。
     最近的北京两会上传来了好消息,在如何打破外来人口不断被“驱离”到边缘地带的困局?如何找到兼顾各方利益的区间?作为破题第一着的“新式廉租房”终于浮出水面。
     据悉,本市为外地来京人员配建廉租房事宜已纳入规划。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透露,海淀区唐家岭将作为外地大学生配建新式廉租房的首个试点,并将此模式向其他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推广。
     唐家岭位于北五环外的海淀区西北旺乡,最近两三年来,这个不足三千村民的村落居住着近五万名被称为“蚁族”的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
     据介绍,唐家岭廉租房试点的最核心内容是,建设不同于目前公租房的新式廉租公寓,廉租公寓的产权和收益不归政府所有,而是归拆迁农民和村集体所有,同时廉租公寓申请的条件不限制北京本地户籍,而是面对目前聚集在唐家岭的外地毕业大学生。政府要做的则是从中建立限价机制,保证农民和租房大学生的双重利益。
     其实这项政策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没有把土地征收到政府名下作为地王进行拍卖,而是集体土地依然在集体所有的名义下,被广大的当地村民实际实施所有权。集体土地开发有了新的方式,为小产权房正式上路做了些铺垫。
     说的更明白点,这也是一种小产权房公开化的方式,谁能保证这种房子就这么一直持有下去?转让怎么办?转让股权行不行?从这个角度看,唐家岭的试验也有很大的意义。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