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多家网站称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的曹鑫,为了证明清白,主动让纪委调查自己。在历经一个月时间,调查结论证明自己被冤枉,再与每家网站说明情况,要求删帖,仍有一些网站不同意删帖。一气之下,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委托河南高成律师事务所李恒欣律师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廉政维权网、西部农村网告上法庭。(《新华每日电讯》1月13日报道)
近年来,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与此同时,网络媒体通过点击率等“眼球效应”,获得了长足发展,网民也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但是在网络的正面意义被放大的同时,“眼球效应”也被一些人为私所用。曾经有人说过:在网上,有人污蔑你是个贼很容易,可是你要辩解自己不是贼却很难。
发帖人可以无中生有地攻击别人,然后躲在暗处欣赏被攻击者的狼狈,成本极其低廉,风险近乎于零。而以“标题党”为生存手段的网站,又因为点击率高,而乐得这样的帖子越多越好。对于受害者的删帖请求,还可以居高临下地说上一句“如果谁让删就删,互联网就没有意义了。”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要求删帖的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你还敢这么说吗?普通百姓受害者,难道就应该以自己的屈辱为代价,为你的点击率做奉献吗?
曹鑫的命运,集中暴露了当前网络媒体管理上存在的三大问题:其一,不论原帖还是转载,网站到底有没有核实内容的义务?要不要对传播虚假信息负责?如果对此总是没有明确的态度,网络的负面影响终将遮蔽正面意义;
其二,到底谁有让网站删帖的权利?县纪委通过调查,给曹鑫恢复了名誉,但是网站却可以不买账。那么到底谁出来说话,他们才会买账呢?
其三,受害者的维权通道在哪里?曹鑫被人称为“中国最让人恶心的校长”、“中国素质最差的校长”,不明真相者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自己对失实帖子进行反驳,要么很快沉底,要么被骂得更凶。和家人一起,逐一给各网站打电话,发传真要求删帖,却被以种种理由拒绝。
因为内容更新太快,因为互动性太强,因为跟风者众,等你把冤枉澄清,网上风波也早已烟消云散,你的冤屈也早就没人关注了。曹鑫的命运,谁敢说不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