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看购房者的众生相


《蜗居》太热,在朋友们的关心下,突击看完全剧,除震骇该剧勇于折射当今的现实问题之外,也比较了一下这部以“买房子”为主线,以现阶段大中城市生活压力为依托,塑造了不同类型人对“房子”微妙态度,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中不同人群在生活境遇。这些角色对房子的态度和认识确有鲜明的区别,其中有一些代表了市场上几类“购房者”的典型,现归纳演义如下。
 
第一类是以郭海萍夫妇为代表的刚性需求购房者。他们是外来的漂泊者,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因结婚生子需要,不得不买房,他们是 “白领”但在这城市除了工作压力,日夜劳碌的生活,其它却一无所有。《蜗居》中海萍的观点“有了房才能将女儿接过来”、“有房子才能过自己真正的生活”具有一定代表性。虽然在小贝看来海萍买房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但“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虚荣”正是广大城市白领精英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限于经济实力,此类购房者对价格承受力不高,在不断飞涨,远远超过工资增幅的楼价面前,他们节节败退,只能不断降低自己对住居环境的追求。剧中海萍刚开始还能挑三选四,后来在房价不断飙升的现实面前,只能不断牺牲所好,最终选择在远郊(江苏)买了房。
 
第二类是以老李代表的改善型购房者。《蜗居》里的老李一家四口蜗居在只有十来平米的老房里,不堪其苦,但无力购房,终于等到拆迁,靠做钉子户,陪上了老母亲的命,终于换来了三居室的补偿房。现实中这类住在老城区及房改房中的人很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蜗居在一起,当孩子长都一定年纪,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时,换房成为提升自家生活品质的必须。此类改善型购房者有一定经济基础,加上可“以房换房”,“以房养房”,购房经济压力较海萍们为高。由于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和邻里关系,他们多数喜欢在原本生活的老城区周边选购有一定规模,物业管理成熟的房子。
 
第三类是陈寺福所代表的商业性购房者。剧中陈向宋思明说自己手上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准备送给宋思明弟弟,另一套是准备自用(公司办公)。商业(务)性的买家将购房当成是购生产资料的一部分,选物业主要考虑未来商业用途,非常看重所购房子的地理位置与商务环境,特别是对自己所依赖的商圈周边的房子最为看重,宜居宜商的物业最受其欢迎。
 
第四类是以外国人马克为代表的高端业主。这类客户无论是购房还是租房,首选居住的环境。除看重居住周边环境外,交通的便利性、生活的配置是否齐全等软硬件条件也一个不能少。剧中马克说他原住一个外国朋友非常多的小区,后因想学中国话的缘故,在宋思明的建议下,搬到了后来住居外国人相对比较少的小区,从中可以看出,高端客户特别是外籍客户,对社区文化比一般客户更为看重,他们喜欢比邻而居,现实中也常见某个小区、社区某一国外国人特别多的现象。
 
最后一类是以宋思明为代表的“有钱一族”。宋一家虽然居在老“公房”里,但据剧中表现来看,宋家应有多套“豪宅”(虽然宋的老婆可能并不知道)。从宋可以随时拿出房子借给海萍,并经常带海藻去别墅约会来看,这些房子应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这也基本上反应了现实中为什么越是高档社区和别墅区空置率越高的现象。以宋为代表的“豪客”们一方面购房是多元化处理手中的“闲钱”的需要(宋主要是处理受贿款);另一方面是出于有投资的考虑,这类客户对把投资市场非常熟悉,房子于他们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而是保值、升值的投资、投机工具,也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圈层的体现,这与海萍夫妇等普通购房者只求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完全不同。在宋送给海藻的房子时,他根本不关心房价,对家居装修和家俱购置更是一掷万金,只买对的,不赚贵的,这时他们买的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他们买的是有钱后满足和高人一等的虚荣心。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物质取代一切的时代,房子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引人关注,《蜗居》所折射出的住房问题,引发社会大讨论在所难免。理想照进现实,住房问题反应的不仅是普通人购房的辛酸和无奈,更从侧面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阶层分化和社会鸿沟正在不断加深的现实。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