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的一些感受


走在清晨的北大校园,晨曦的光芒透过冬日的树木照进我的心底。突然想起了圣经中名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我眼中的大学,应该是一个有光的地方。这光,不仅是大学每天能享受到的日光,更是是一种光明、正直和给人以希望的力量。它们赋予了大学独立的精神,赋予了求学的人独立的人格,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独特的动力。大学,应该是社会最根本的希望。

今日的大学,有太多浮华的亮,却尤为需要真正的光。

大学之光,是自由。

所谓自由,即教育的目的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人性的束缚。也许你会说,从名牌大学毕业,走进了某二环内的摩天大楼,在一个一平方米的隔间里度过十小时的工作,一年飞几次纽约,奋斗几年买下小区中的一间“鸽子笼”,这是不太自由的生活,却不正是多少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要重新来看自由。

通过大学,多少人认识到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认识到自我与众不同?多少人可以看透媒体和各种炒作的本质,而不是被表象的声音误导?多少人可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依然认清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唯权是认,唯钱是认?多少人可以去做“我认为是对的”,而不是我必须去做的?多少人可以在繁忙工作的束缚中,心灵中依然有一只鸟儿在翱翔?我周围太多的朋友,在进入大学时,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行,毕业时,却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不行,一场面试的失败就可以将信心打击全无。掌握了顶级的技能,却未必快乐和满足。面临新的人生,除了一份在别人看来很满意的工作,内心是否还有着深层的动力、养分和追求?

在大学,我们是否学会了去关注社会公正,而不仅是社会潮流?我们是否学会了去听不同的声音,而不仅是强大的声音?我们是否学会了去关注弱势群体,而不仅是享有资源的一族?我们是否学会了去表达自己,而不是复述权威?我们是否学会了去理性地学习西方,而不仅是比谁的英语分数更高?我们是否学会了用科学的精神指导生活,而不仅是掌握了一门学科?北大的四年,我接触了这些精神。但就学生总体而言,我们还远远不够。

如果缺乏自由,社会是危险的。年轻人没有被鼓励去发表独立的观点,倒是敬重权威、谦虚守旧的人成为学生的领袖。拥有激进责任感的人往往被视为异类,而稳妥地操纵局面获取利益的人被称作有本事。真正的沟通技能未必成长了多少,倒是论资排辈、恭迎客套的本事大大增强。各种妥协,被打上了适应社会的旗号,成为了青年必备的能力。

在大学,我多么希望能和几位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一起见名师,点评时事热点,讨论善与恶、美与丑、人性的光明与黑暗、社会的前进的乐与痛、东方与西方。有幸,我遇到了几位好的老师。但就学生总体而言,这样的机会太少了。更多有潜力的人,没有机会去接受名师指点、在争鸣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自由之光,还意味着理想。自古以来,理想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它是那么沉重,又是那么深刻,它是救赎,是重生。中国文化中,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佛教的普度众生,我们从来都是有理想的,包括对个人的理想和对社会的理想。

北大在近代的崛起,与理想主义是分不开的。对祖国炽烈的爱,对西方先进的借鉴,对本土文化深沉的反思,北大孕育了一批为了救中国而奋斗的人,一批特立独行的大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是怎样的理想主义啊。

今日的大学,却多么需要重拾理想。爱国是一种理想,但当官并不是。用产品服务社会是一种理想,但赚钱并不是。让中国人在西方世界发出声音是一种理想,但进外企工作并不是。帮助和爱他人使其是一种理想,但谈恋爱并不是。太多所谓的理想,实际上是欲望。合理的欲望充斥着大学的校园,因为年轻,它们显得格外美丽。但是,浮华的背后,多少经得住时光的考验,多少能为社会留下不灭的记忆?

因为缺乏理想,或者说,缺乏理想的启蒙,富有能量的学子们把剩余的精力放到了网络、娱乐和集体活动上。为细枝末节的东西争论得太多,宏大的思考太少。小资的情调成为了时尚,高远的情怀成了稀缺品。

自由之光,还意味着智慧。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学生么被分到了不同的专业,学习了不同的知识。但是太多的时候,知识成了技能,成了工具理性。

就我学习的法律而言,大部分的时间在记笔记,读笔记和背笔记。我不否认这种硬功夫的重要性。但是,必须得承认,在四年中,我们关于知识的内容太多,而关于价值的指向太少。灌输的内容太多,讨论的机会太少。细节的东西太多,融会贯通的东西太少。课程太多,但精华太少。这些知识,不错,是司法考试的必备品。但是,北大把这些分数最高并对法律有志向的学生召集来学习,不会仅仅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司法考试吧?我们需要具有法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人。我们需要会反思制度和创设制度的人。我们需要有良知的法律人。任何一个法官、律师和立法者,都应该首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今天,我们的大学要实现自由之光,以及理想和智慧,必须与政治、市场和技术保持一定的距离,秉持科学、贯通古今、通学东西、奋力育人,独立而艰苦地探索,为人类的未来找到新的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你上了四年大学,到毕业时却来说我们的问题。不错,北大有着极多的优点,但这些优点我们已经重复了太多遍了。而真正的北大精神,如鲁迅先生的校徽所设计,不正是一种不断薄发进去、负势而上的超越精神么?做朋友,有两种,一种是百依百顺的朋友,一种是敢于提出意见敦促其进步的朋友。同样,一个人对母校的爱,也可以有两种态度。我,愿选择后一种。

每天的太阳都会升起,大学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