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家和文学作品及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论思想家和文学作品及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宋公明

 

 

鲁迅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中国历代的文学家,也大多是思想家。而凡是思想家,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因为思想需要用文字来表达,而要表达得正确和清楚,就必须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这里说的思想家,是广义的,包括一切有思想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而凡是好的学说论文、科学著作、歌词剧本、政治讲演、法律文书、政府文告甚至日记等等,往往同时也是好的文学作品。在下当然不是思想家,但是在写这篇论文时,也要挖空心思想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让文章写得通顺和有味,以便多吸引眼球,多赚点击。在下功底不够,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但是即使是坏的文学作品,那至少,也是文学作品嘛。

 

 

当然,科学著作、学说论文,政府文告等等,都是应用文体,一般不会写成小说诗歌。但是很多思想家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也会写诗写散文写回忆录等等。最近有位高人,用文言文写了个辞职报告,400来字用了20多个典故,卖弄了一回文学水平,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的辞职信。当今名人都像白云大妈似的,喜欢写书,不过往往也因为文学水平不够和人品不佳而被人垢病。相比之下,毛泽东的文学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他能用四言诗写红军的布告;给前线发电报,竟然也是一首诗;他写的政府文告,无不文彩飞扬,声情并茂,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正如鲁迅所说,从血管流出的是血,从水管流出的是水。毛泽东写的诗词和著作就不用说了,即使是书信,题词,电报,挽联,祭文,也都是文学中的精品佳作。不过作为文学家,他没有写过小说,他毕竟不是专职的文学家。

 

 

而鲁迅,他的思想是通过他的小说和杂文来表现的。当然,他也写诗和散文,也写书信日记,也翻译外国作品,但是以杂文和小说最为有名。鲁迅原本是学医的,之所以改行当了文学家,是因为看到国人的麻木,于是想要用文学医治国人的思想灵魂。因此他就不是为文学而文学,而是把文学当成了武器和工具。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写的是遵命文学,遵的是无产阶级之命。因此他的作品中,就不能不带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而正是这一点,让某种人一直如芒在背。

 

 

由此可知,文学是思想的载体和勾通的工具。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是离不开的,那怕写个辞职报告,虽然未必要用20个典故,那也要把事情说清楚才行。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习语文。语文从来就是最重要的基础课。语文课本中,当然也就有各种文体的范本,如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等。史上最牛的辞职信,说不定也会成范本而收入教科书。而小说和杂文的范本,鲁迅的作品无疑要占有一席之地。

 

 

据说教育部要大幅度删减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这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要看为什么和是不是有更好的范本来代替。

 

 

语文教科书中选用什么作品,要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解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培养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为宗旨。因此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范本,贯穿着一个精神,就是人民性。无论从诗经、论语中选出来的,还是从近、现代思想家作品中选出来的,都是反映人民疾苦,反映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斗争以及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人文精神的作品。如“卖炭翁”,如“朱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包身工”,如“半夜鸡叫”,等等。当然,这里说的人民性,和科学性、进步性、艺术性、实用性是相一致的。

 

 

那些赤裸裸的色情、迷信、反动文学作品理应不会选入课本,但是披着伪装的各种垃圾文学会不会钻进来呢?现在,国家煞费苦心化重金推出绿坝软件,就是要防止青少年在上网时接触黄色网站和不良信息。那么在语文课本的课文选择上,是不是也要用“绿坝”过滤一下?鲁迅的作品,可能不属于牛奶面包,但是玉米糊窝囊头的营养也并不低。而带有三氯氰铵的奶粉,是可以杀人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不是要增加奶油面包而减少玉米面窝窝头?那么会不会引进三氯氰铵奶粉式的作品?教育部能保证吗?

 

 

200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