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忧喜与不肯长进
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旅法华人作家高行建,叫准备怀着百年遗憾跨入21世纪的大陆中国人目瞪口呆,不识忧喜。授奖评词特意加上“民运分子”,更使人感到其间的政治成分,叫更多的大陆人不好说话。许多人保持沉默在情理之中。
高行建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一点马悦然们未必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是他获奖,而不是北岛、王蒙?其间定有评委们更深一层的考虑。或者是政治的,或者是文学的,或者是其它。本来我们可以猜个七八成,但不挑明也罢,中国文学不为一个世界级大奖而存在着。评委们也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离不开中国,非给中国人不可了,否则中国人真地会愤怒了。但是给谁有讲究,要讲究。其中的奥妙就不是钟鲲想象的那么简单了。欧洲人对大陆文学界固然不象我们自己那么了解,但也不是全没长眼睛,看看刘再复在《北京文学》发表的《百年诺贝尔奖与中国文学的缺席》一文,就知道其间原故很多。
喜悦和愤怒好象都不是文学界应采取的态度。喜什么喜,对本土化的中国文学,欧洲人让我们吞不下、吐不出。你们不是想吗?我们给了,但不会按你们的意思给。
怒也不必,人家拿钱授奖,想给谁自然由人家按自己的原则决定,只要获奖者不拒绝。有本事你也设一个世界级大奖。
问题是我们的文学考虑文学以外的责任、道义太多,与国际文学潮流距离太远,交流太少,顾及太多。创作主体精神上缚着层层茧子,写来写去,难脱窠臼,一条长长的尾巴夹在壳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而且大都自我感觉良好,好象一大帮人登上了世界文学高峰,人家总不肯正眼看我们。如果拿最优秀的同获奖中的二流、三流比,自然很不服气,好象受了多大委屈。为什么不就这个机会反思差距,寻找不足,精进创作呢?
这是一个国民心态问题。怨人家不了解我们,怨人家不公平,怨人家搞政治评奖,就是不讲自己的差距,不讲自己应当怎么办。仅这种心态,也表明离世界水平差得远。如果我们同美国一样雄居奥运金牌榜首,会狂欢到什么样子?忘了我们挂在嘴边的话,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强中还强中手。这都是民族不成熟的表现。
再说这个高行建,去国十五年,创作环境与心态,跟国内文学界有很大不同,起码靠文学靠艺术近一些。各国文学传统同时也是人类共同财富,不在乎学东方还是学西方,只要站到人类优秀文化立场上,写得够味,就不能以汉奸论之。我的意思,还是要多看他近十五年的创作及影响,不能以十五年前的印象推定他二流半。
文学不必以获奖为目标,关键是看整体实力和水平。如果中国有几十上百位世界各国知晓和欢迎的作家,作品一出世界风行,个把诺贝尔奖奖算啥?可惜呀!“回首百年巨著稀”。争什么争?嚷什么嚷?回到桌子边老老实实写吧!
( 2000年8月)
情网征文述评
七月,由宁人、熊继光个人出资,在文学城原创广场二人共同主持的《情是何物》专栏举办的七夕网上征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7月1日至31日,网上网下收到作品122帖,初选诗歌9组15首、散文14篇、小说25篇。
本人忝为评委,所做甚少。愿就初选作品谈点个人看法,以使征文影响传之更远。当然我的看法,并不代表主办者及其它评委。
此次征文的目的在于激励网上业余作者成长而非全面广泛展示网络文学的实力。但我的评述则不限于赞扬成绩,说的更多是不足。这样做,并非有意刻薄青年作者,而是与诸位共勉。
诗歌,正叩响网络诗坛的门环
初选9组含新诗7首、旧体诗词8首,总体水平在网络诗坛属中偏下,没有达到中上水平。其中佳者有SADCAT的《在心有灵犀的刹那》、灵川的《爱情乐章》、水温柔的《入梦》以及如影《舟行》、白衣卿相《花心》。
作诗,最须情感充沛、体验深厚,厚积薄发,滔滔不已;最忌刻意拼凑,感觉平平,音韵混乱。老实说,此次征文诗歌不如散文和小说,缺少大气和酣畅淋漓之作,与整个文坛情形大体一致。
组诗《爱情乐章》由相识、相恋、相知、相、相五章组成,以鸟之爱恋写人之爱恋,题材新颖,感觉轻灵,诗思流畅。惜只写了生命繁衍的过程,给人回味的空间近无。
三段14行的《在心有灵犀的刹那》用语精当,情感凝练,形式完整。由于诗体与诗材空间狭小,大抵也只能如此了。
《入梦》四段18行,由梦境悠悠、沉香袅袅、鹊羽轻轻而致兰舟载不动的愁、千年岁月难以碾成和宁的陨石,情感转换艰难厚重。一首小诗,载不动这多意象与转换,语言拮据、空间塞满也在情理之中。
四句28字的《舟行》沿用传统连环诗的顶针句法,勾勒了日落月出间行舟如画的动感,然“情”字主题显得淡然。
《花心》音韵整齐,情感炽烈,与《送别》、《别思》都属不错的旧体诗。惜《广寒宫》既不似七律又不似七古,结句与《别思》末联一样,表达有些含糊不清。
边缘《失去或拥有你的传说或现实》13段39行,语句流畅,情感真实。然切入点与结构都平,缺少别致与新颖,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
白驹过隙的《是否》共8节。角度新颖,诗思开阔,亦不乏佳句。总地看驾驭这样的组诗有些吃力,提炼不够,影响了全篇的精致到位。
妙云的词《钗头凤·秋思》断句好,意却未逃窠臼,且转韵太多,损伤了词章之美。
高伟的长诗《献给七夕》8章192行,似乎采用朗诵诗的题材,情感较为澎湃。但意象较为直白,容量与长度不够协调,缺少必要的凝练、跳荡与转换。
散文,一半在门里一半在门外
14篇散文短的千余字长的数千字,大致分为议论为主、心灵对白式抒情、叙事为主三类。议论类的有虚待斋主人《真正的爱情》、白清秀《等待》、妮可《你有没有一个叫做寂寞的朋友 》 、 ditto《女人到底要什么?》 、浪漫主意《女人*衣裳? 》、海明威《婚姻是检验爱情的一面镜子》 ;抒情类有重缘《秋约》、寒蝉 《亲爱的,我要让你哭》、摇光《三角》;叙事类有青鸢《荷塘旧事》、元年《沙湖漫忆》、甄昕《片刻的相遇,永久的回忆 》、老九《温情脉脉》;响箭的《还想去看海``》是一篇风景散文,写的是故乡情,好象与七夕征文主题关联度不大。
不是我偏爱,总体看叙事类更胜一筹。尤其是青鸢《荷塘旧事》与元年《沙湖漫忆》,貌似忆事,实则写情。准备充分,创作认真,平凡故事,无尽忧伤,娓娓道来而韵味充足,不假造作而体验醇厚。且语言讲究,结构完整,沉入内心,颇有诗意散文的神韵。即便在整个网络原创散文中亦属门内之作,具备中上水准。缺点是网络散文的特点并不明显。由于篇幅的不同,老九的《温情脉脉》着力营造一种氛围,力求在千余字的篇幅内完成离婚女主角对牢固姻缘的期盼与反思。惜跳荡过大,线条过粗,给人的感觉受了影响。甄昕《片刻的相遇,永久的回忆》文字清丽,篇幅短小,如能写出一遇惊魂的感觉,也是好作品。惜叙述直白,份量显得轻 了。
三篇心灵对白式抒情散文,也很不错。寒蝉 《亲爱的,我要让你哭》是一篇典型的网络散文,写对网络恋人的依依不舍而又不得不舍,言辞真切,情意缠绵,只是故事仍然不够别致。摇光《三角》讲述一个迷离的三角故事,文辞典雅,语句跳荡,可惜线条粗了些,缺少必要的氛围和细节。重缘《秋约》写恋人出游受伤而离别,文辞雅丽,画面感强,但故事本身似乎太偶然了一点,可信度不高。
六篇议论类散文角度都不错,见解也很新颖,很有思想性。但新颖的见解也好,深刻的体悟也好,应该通过议论散文的方式来表达,或者说要注重议论的文学性。现在的缺陷主要是:语言未能纵控自如,论述中严谨与风趣兼顾不够,材料比较缺乏抒情性,离网络原创的中上乘作品有一定距离。虚待斋主人《真正的爱情》 从弗洛姆《爱的艺术》谈起,在申述弗洛姆“爱是在不求回报对所爱的人无私奉献中使自己成为可爱与被爱的人”观点的同时,论证恋人、夫妻应当是朋友的见解, 是一篇有见地的文章。妮可《你有没有一个叫做寂寞的朋友》从一首歌开始叙述了自己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认为“为爱而寂寞,能坚持多久呢?假若让我选择一种寂寞做为朋友的话,我情愿选那种纵横江湖,‘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寂寞,或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海明威《婚姻是检验爱情的一面镜子》从反驳网友“爱他,千万别嫁给他”入手论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坚信 “结婚虽是一种形式,但却永远是检验爱情的一面镜子,人的内心需要完成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 ditto 《女人到底要什么》和浪漫主意《女人*衣裳》都从婚恋之于女性的角度探讨了女性的复杂心态,分别得出“女人永远就是感情的动物,既然如此,她只要爱,只要找到“安全”的“奉献”的对象,她就会满足了。”和“衣为遮体和御寒,两样功能都不能缺……丢弃不是本意,是无奈的选择,还是好好地珍惜你的衣裳,你的妻。”的结论。白清秀《等待》文学性较强,叙述与描写式的分析、归纳,区别类型,梳理期待浪漫爱情的心情,惜最后一段,突而转为对爱情经历尚为一张白纸的青年的教导上去了,不够和谐。
小说,有些找不着路回家的孩子
我十分庆幸地看到温雨虹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再现了北方某个城市的疯狂。这种疯狂很多人已经司空见惯,却无力对它说不。屠狗的哥俩不仅屠狗而且屠人,却赢得一帮人的追随,赢得同他们一样疯狂的女子的爱情,以致哥俩的追随者们不得不在某个疯狂的夜晚找个机会把她给抹了。更奇的是哥俩在警察尾追堵截的同时,毫不为难地钻进了警察队伍猫冬。有意味的语言描述着有意味的场景,有意味的场景里活动着有意味的人物,至于这活动有什么意义,则是作者希望读者品味的。这就是小说。小说就该有这样的魅力。唯嫌不足的是这篇小说与情网征文的一个情字以及网络生活几乎没有太多的联系。
寒蝉的《爱情不相信眼泪》是一篇不错的网络爱情小说,尽管男主角是一个迷上网恋另娶新欢的负心汉。结果新人不如旧人,再次离婚,得了癌症。前妻重新来到面前,男人愧疚不已。作者的立意显然在于反思网恋呼唤真情。语言较为细腻,能够较好完成这种题材的创作。但不够老道。
月也含羞《纯洁的罪恶》以一个买淫女的口吻、跳荡的结构,勾画了当代中国不得不重视的卖淫问题。卖淫嫖娼产生的原因和卖淫嫖娼者的心理状况一样,不是道德评价和法制评判说得清楚的,心灵的偏差与缺省只能靠完整的心灵来拯救。小说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语言是文学也是小说的基础。成功作品无不讲究语言的韵致、清新与表现力。看到高手们大巧如拙,不经意中写活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种情绪,识货的读者心里总是充满敬意。找到适宜自己、适宜题材、适宜人物的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写一辈子寻一辈子,也难穷其奥妙。语言无力无味无趣,几乎是新手的通病,七夕征文小说也不例外。比较突出的毛病是:
平平淡淡,甚至没有同新闻作品的语言区别开,一叙到底;视线盯在故事层面,似乎事件梗概讲完就完成了小说创作。谈不上意味,表现力极差,失败在情理之中。
过于书面化,通篇都是标准用语,缺乏感染力,表现效果差。不错的题材、素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象找不到家的孩子,在门外瞎转游。
缺乏个体特色。有的也注意了文字工整及口语化,但因没有认真的个体性加工,仍然难以意味圆足。
语言是心灵的流露,是小说赖以成活的基础。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小说家一辈子的事,何况年轻的网络写手呢。这一点忽视不得。我以为语言不过关,写的是不是小说都成问题,不讲究语言,如何能将小说写好?
(2000年8月5-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