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多姿的徽州砖雕艺术


  瑰丽多姿的徽州砖雕艺术

      安徽省南部的徽州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经济的高度发达,徽州的雕刻艺术进入黄金时代:除享誉中外的“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外,举凡金石、刻板、墨模、琢砚、竹刻,无不倍受藏家的青睐。

      砖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筑用陶上就出现了绳纹、双钩纹和方格纹等。战国至秦汉,除大量使用模印和刻划瓦当外,画像砖异军突起,砖雕艺术趋于成熟。四川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不但内容充实,刻画细腻,甚至采取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把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里。这种高妙的手法,为以后徽州砖雕的浮雕、透雕等立体刻划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的强劲风势,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且西风东渐,长江中下游一带后来居上,精美有加。宋元时期建筑琉璃广泛使用,画像砖、陶制瓦当日渐稀少。

      明清两代徽商遍布全国,由于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外面赚了钱,都要回乡办教育、搞建筑。徽州多山多水,鲜亮多彩的建筑琉璃使人眼花缭乱,反倒不如青瓦白墙更醒目,于是建筑用砖雕、石雕和木雕很快便风行起来。

      徽州砖雕一般用来装饰住宅大门上的门罩、门楼、八字墙以及寺庙的神龛等,而门罩最为常见。门罩就是在大门门框上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覆以瓦檐。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具有引流雨水的实用功能。门罩出现年代早,装饰手法办较简单。门楼则是把大门砌成牌楼的模样,其造型复杂,装饰刻意求工。八字墙是祠庙、寺院大门外如八字分开的砖雕装饰花墙。神龛实际上是整个庙宇的缩小,它虽小,但外观和内部构件及装饰雕刻毫发不爽,观之如临实境。

      砖雕是在一定的器形内布置一个或一组恰当的纹饰,既要考虑砖雕本身的精美,又要考虑整个建筑的和谐统一。因此,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要力求完美。

      砖雕一般是先烧后刻。选细泥和水搅拌,过池沉淀后排水取泥,做成砖坯阴干入窑,掌握好火候和浇水分寸。砖色以青灰最好,太脆易迸,太嫩易碎。砖制成后,经“打坯”、“出细”两道工序完成。所谓“打坯”,就是通过构思凿出画面轮廓、层次,使物象定位;所谓“出细”就是精雕细刻。附属工序还有修饰、粘補和做榫。砖雕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工艺,对匠人的经验、修养要求都非常高。

      砖雕图案的题材相当广泛。以人物为主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和习俗等;以花鸟、动物为主的有梅兰竹菊、荷、石榴、蔬果;狮、象、麒麟、蝙蝠、鱼、雁等。 苦石楼藏人物故事(亦有人称戏剧故事)砖雕,横37.8CM,纵29CM,厚7.5CM,清代作品。画面共有五人,四童一叟。中心为一长髯老者,怒气显于神色,右手平推,阻止一劝架儿童;左手高举拂尘状物,双目怒视左下角的儿童。老者左右及身后有三个儿童,一个作揖求情,一个论理劝说,一个站在后面台阶上用手抓住拂尘阻止老者的行动。左下方一倔强的男孩显然是犯了错误的,但他却不甘示弱,平端双拳,(一拳已残损)虎视眈眈。人物的背景为一大宅门,前有门楼、台阶和栏杆。画面两侧构图处理很特别,上有数片梧桐叶、下有一丛杂树。这显然是一组门罩额枋分段式通景中的一块。

      此砖雕在雕刻技法上采取了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手法。圆刀、平刀、直刀、斜刀互用,刻出的线条流畅自然,简捷明快。人物比例适中,造型准确;表情生动,个性独特而刻划传神;衣纹刻划吸收了绘画技法,柔和飘逸有“吴带当风”之神韵。背景的处理采取散点透视,如门墙左面一快斜刀深铲,利用人们的视觉的差异,表现层次和深度,与四川庭院画像砖回廊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右下角丛树的处理,则深得魏晋山水画之趣。

      徽州砖雕前些年随着农村翻屋建房流失不少,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著名的古建筑群得道了很好的保存,砖雕流失得到了有效的制止。

  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