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诗禅对悟


诗禅对悟

  

  问禅松林下

  独对残光影

  时序远云雀

  山风空晚晴

  云舒复云卷

  花暗又花明

  空谷不成梦

  隔世醉禅音

11/20/200元辰《外行作秀—问禅》

  

  谁来我松下,

  曲膝欲问禅。

  雀啼心戚戚,

  风吹意潺潺。

  贪看云舒卷,

  痴念花明暗。

  跏趺究为何?

  猿马如此拴?

  11/20/2000diff《见问禅诗尽为游春语戏题》

 

    色相来松下

    不是我问禅

    鸟鸣何所由

    风动岂因幡

    舒卷有深意

    动静作一观

    跌跏竟为何

    无猿哪可栓

  11/20/2000元辰《戏答》

  

  鸟鸣因心乱,

  风幡自安然。

  若是本无猿,

  松下谁问禅??

11/20/2000  diff《致色相》

 

  知乱即不乱

  不问谁知禅

  相动我不动

  任运住安然

   11/20/2000元辰《谁问我》

  

  雀鸣云中传,

  松涛暮里现。

  声色本幻化,

  清净自无禅。

  Artfun11/21/2000

 

  即解禅中意,

  何必再念经。

  闲来听鸟语,

  叶动感风清。

   林迦11/21/2000

 

   我 问禅诗纯粹作秀,乃在听松阁和火光兄《松下问禅》新诗,意在“锦瑟虽好,犹忆华年”,醉禅音须隔世人。所谓外行,不只在禅,更在诗也。吾于诗之不求甚解更 胜于文。五七言既各有古今(近)体,故若非绝对有把握合于韵律,不妨通称五、七言,以防妄称律、绝,贻笑于大方之家也。

  诗通禅。盖诗达人生妙境,而禅悟即当下无疑。诗入妙境岂有疑哉?故禅人多诗,如:“三伏闭门被一衲,兼荫房廊无宋竹;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未出时何如。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此乃禅求诗达。诗人参禅,苏轼是代表,他留下不少问禅诗。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此则诗赖禅成。诗与禅,《谈艺录.八四》专门论述,大德居士南怀瑾也曾论述。无须我赘言。

      以诗问禅,以至互答,广诗意而悟禅思,须知禅思为何,禅意为何。禅思即 佛思,禅意即佛意。妙道真义不可言传,拈花微笑,在于一瞬,全赖问者悟力与答者的接引力相当、相激、相融,所谓碎啄同时。问者可不知,亦可已知。己已无 疑,设境而度人也。人可度乎,不也!乃因境而触人思,忽悟,实人自度也。接引在于知人善教,一人一事一时一境一法也。

  诸友答诗,皆俊杰也。然失于禅意禅思,不合禅者思维方法。禅者既持 有差别观,又持无差别观,统照我相人相众生相,我相可分,相我不分,不执一词,当下无疑。如此法执,亦为阶梯,仍须破除。何也,仍如如即本原,不动即色 相,如如不动则如如始终在运动中,惟其动而知有不动。识得不动,便可乱动。盖怎么乱动,决不忘却不动。这一套很玄。言之为表象,真义在背后。故既知如如 (禅),必须不动(问),不动即动。问者为我之色相,知者为色相之我。如以“知者何须问”为机锋,当答:天心本寂寂,地龙常惶惶。乃此机锋不能两致,执一 而死。

  诗在信手拈来意自然,禅须八面玲珑无疑处。咬文嚼字非诗,分析判断非禅。

  裘千丈信口胡言,罪过,罪过!?

200011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