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刀,杀死了高考
新闻链接:19岁青年高考失利连砍三人1死2伤
陕西西安19岁的高考生张聪,持刀连刺3人,并将一位71岁的老人刺死。张聪行凶的理由简单得有些可怕:没考好,想死。张聪的班主任说孩子学习一般但酷爱读书,而张聪则曾在作文里批评教育制度,称我们这一代学生是牺牲品。
一个高考失利的考生,竟然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我们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受过12年系统教育的花季少年。这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绝妙的讽刺,虽然在有些看客眼里,它只是一个个案。这是对高考制度的一次叛逆,虽然它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这一刀,杀死了高考。
可能有些人不会同意我的观点,说高考没有死,明年的6月7日,它依然会是社会的焦点。是的,高考还活着,作为一个通往名利的独木桥,在半空中晃着,但是高考的灵魂,它的精神内核已经枯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已经轰然坍塌。
哀大莫过心死,精神的枯萎往往比任何物质匮乏都更可怕。物质匮乏造成了深陷的眼窝,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一双目光灼灼,坚定有力的眼睛。而精神的枯萎只能造就一双绝望迷离的双眼,在这双眼睛里,只有名利,没有人伦;只有竞争和仇恨,攫取和放纵,贪婪和自大,没有协作和友善,奉献和节制,知足和谦卑。
我们最大的悲哀是我们并没有死于物质的匮乏,而是死于精神的枯萎。我们的生命在小学一年级之前就终止了,在此以后,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从此我们变成一个机器,一个考试的机器,赚钱的机器,有车有房的高级奴隶,竞争的机器,空虚得只剩下欲望的机器,最后死于过度攫取带来的各种病:过劳死、心血管病、癌症、各种传染病。
我们的眼里只有两个字:发展。发展就是一切,目标是没有的。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上小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初考,上初中的目标,就是为了中考,上高中的目标就是为了高考,上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于是公务员考试成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于是,有人接着考硕士、博士,最后发现没有试考了,竟然怒发冲冠,选择纵身一跳,留下了一大堆考试状元的称号和各种奖状!我们大学成为大老板的集中培训营。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钱就来吧,我们给你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MBA、EMBA、HIA……
然后,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精英开始在社会上主导社会潮流,于是潮流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暴力。今天中国乡下人向往城里人的生活,中国的城里人向往美国城里人的生活,美国的城里人向往美国乡下人的生活。美国乡下人的生活标准是什么呢?一个BIG HOUSE,一台大排量的跑车,还有一个全天候全自动的耗能系统。那么如何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都过上美国乡下人的生活呢。我们必须把地球上所有的石油、煤、天然气、铁矿石开采完,把别墅修到珠穆朗玛峰。这都不靠谱,最靠谱的办法,全民买彩票,按照一周三期,每期产生5个500万元大奖的速度,我们需要15600000年,并且要确保13亿人不准重复中奖!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种文化中,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竞争,个人奋斗,个人彰显自己牛叉。没有人逼你这么做,但是你没有任何选择!文化的软约束比暴力更恐怖,暴力可能只有一次,文化的软约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小朋友,想找好工作吗?请考清华、北大;想找老婆吗?请考车本、房本;想当官吗?请考公务员!等到他辛辛苦苦考上了大学,找到了老婆,考上了公务员,他才发现,这种文化的软约束力更强悍了。想让孩子上学吗?请交教师慰问金;想给父母看病吗?请交医生慰问金,想打官司吗?请交法官/律师慰问金……
即使你交了所有的慰问金,你还不够牛叉!你敢在闹市区飚车吗?你敢上洗脚城推人吗?你孩子上不了好学校,你敢再造一个“罗彩霞”吗?你敢嫖宿幼女吗?你敢在酒吧聚众嗑粉摇头吗?如果你做不到这些,你还是不够牛叉。你不要抱怨《论语》、《道德经》没有讲,你也不要抱怨于丹、易中天老师没有教你。我们的社会确实盛行流行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叫浮躁、叫暴发户,叫有钱就是爷,有奶就是娘!
今天,我们的花季少年捅死了老人,也捅死了高考,这不是偶然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的课堂已经不讲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快乐,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只要好成绩,升学率。我们的电视电影网络没有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我们只要有章子怡、小沈阳、古惑仔。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故事,忘记了达尔文不是在考试中,而是在自家后院的树丛下成为博物家的;爱迪生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简易的工棚里成为发明家的;林肯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田间的麦垛上成为总统的;比尔.盖茨不是在哈佛大学,而是在硅谷成为世界首富的。
我不说存在即合理,我相信存在是有原因的。种下跳蚤,不可能收获龙种。同样,把龙种种在粪坑里,也只能收获跳蚤。今天,当我们再谈道德,再谈社会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只有批判,只有争论,而没有了共识,没有了方向。社会的精英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能好吗?当一个社会的精英放弃了精神上的追求而堕落为物欲的奴隶,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以章子怡、古惑仔、黄光裕们作为他们的偶像,我们对未来能有信心吗?
1919年,鲁迅的呐喊声犹在耳侧:“救救孩子!”今天,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将向何处去?我们想清楚了吗?我们所有的奋斗是为了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健康活泼的少年来撑起民族的脊梁,还是让他们成为工厂里统一加工的残次品,成为跨掉的一代?为什么70后看不惯80后,80后又看不惯90后,我们有答案吗?
这样一个戕害人的高考,死了也就罢了吧……
这一刀,杀死了高考
评论
编辑推荐
3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