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端午节”


                                                        戏说“端午节”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将来临,这是我国二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旧习俗。以往,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意义非同寻常,首先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二是纪念伍子胥;三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四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正因为如此伟大的意义,国家从今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定假日。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过端午节时,整个弄堂就格外热闹。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就忙着采购棕叶、糯米、雄黄酒、编织蛋网袋。。。整个弄堂到处飘散着粽子的清香。
       到了端午节那天,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额头上,膝盖上更是都画上了雄黄酒的印记。胸前挂上一个蛋网袋,用彩色丝线编织的,很好看,小朋友聚在一起,边吃着粽子,边炫耀着谁的蛋网编织的好看。而那个装在网袋中的鸡蛋无论如何是舍不得马上吃掉的,至少挂个一两天,要不然那蛋网袋就没用了。
       每个人的额头上都用雄黄酒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那时,印象中依稀记得好像是为了避“鬼”抑或避“邪”而画上的。总之,非画上不可,否则,必定会遭难。。。。
      稍微长大几岁之后,渐渐的不满足于光是贪玩吃粽子,而是对包粽子产生了好奇,于是,每到包粽子时,总是围在大人身边装模作样的学起了包粽子。
      记得,住在我家对面的苏州阿婆包粽子的技术可是几个弄堂内数一数二的,包出来的粽子小巧玲珑而且吃起来特别的香。张家请她包,李家请她包,每到端午节她总是忙得不亦乐乎。而我正是在那一次次“跟屁虫”似的模仿中学会了包粽子,也对这项手艺特别喜欢。
     
     也许,正因为小时候对学包粽子的特殊情结,后来毕业去了农场之后,依然对端午节的印象至深,有过一次最难忘的记忆,那就是去海滩边采摘粽叶,夏日炎炎、戴上草帽和几个要好的伙伴一起穿上套鞋,踏进密不透风的芦苇丛,一片一片挑选着叶宽色绿的粽叶,头顶烈日,脚踩芦根,稍不注意就会陷进泥潭拔个半天才把脚给拔出来,有时脚是拔出来了套鞋却卡住了,又搞个半天,要么就是脚被芦根刺破,要么就是脸被虫子咬伤,总之,粽叶是采回来了,但身上早已是伤痕累累,但面对采回来的胜利果实,心中别提多高兴呢,哪还顾得上鞋破了、脸伤了、第二天就匆匆的赶回上海,包起了粽子,过起了特别意义的端午节。。。。。。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转眼又是一个端午节到了,虽然,自那次亲自采摘粽叶包粽子之后,当中断了好几年都是吃现成的粽子,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粽子的内涵也更加的丰富,以往凭肉票才能吃到的肉,现今的肉粽、蛋黄粽、甜的、咸的、只要你想得到的,什么花样都可以翻。也许,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不断充盈,人们反而对吃粽子的习俗逐渐的淡漠,当然,更主要的是,现在的粽子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而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稀罕。物以稀为贵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更何况现在的替代品多的是,不在乎非吃粽子不可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今上下而求索。”古代诗人屈原的这句精辟的诗句,印证了当今历史的变迁、升华、不断的创新。 而端午节的千年习俗更以全新的纪念方式重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国定假日的确定,更是印证了古老传统节日的
意义深远、珍贵、古人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永远是后人引以为豪的楷模!
      端午节!纪念英雄伟人的忌日,
      端午节!永远值得人们记忆、思索、回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