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企业的二级流程,一般来说这个流程是由设备保障部来进行设计的,我们先看我们设计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就我来看,有三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作为设备保障部的工作准则;另外一个就是给部门的服务对象来看的。前一个目的,是告诉部门的员工在处理本部门的这个工作时,应该如何去工作。后一个目的是告诉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去想,作为用户他是否达到了配合的条件。
我是一个很喜欢图表的人,我想凡是做管理的人应该都会这样,因为它简练、直观、而且使用方便。我以前服务的公司曾经搞过一个《XX简章》,所谓的简章,竟然有几百页,它就是企业的制度。公司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其工作就是发布文件制度,可以想象我们的制度的复杂程度,但是我们公司管理好了吗?呵呵,应该说一塌糊涂。我向来都很反对这样的形式,因为我知道这些1.1.1.1方式一条一条的所谓企业法律,对于普通的员工来说,极少有人能够去仔细研究它,甚至很多高级管理者都不去读它,虽然企业用运动的方法与方式去大力推进。
在我想象中的理想企业,也许只有三个制度,有几个制度就足够了。我们设立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人去遵守,如果我们的对象,连阅读都不想去阅读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制度设立人一定就需要反思了。
我向来认为做管理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事情,做管理其实就是确定游戏规则,确定游戏规则不一定非要用制度的形式,用什么方式呢?就是用所谓的流程方式。
所以,设计流程图的第三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简化我们的管理。当你在设计与描述这些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工作冗余的程度,划方块图可以让你很容易的判断,工作应该如何去简化,所以,我也常常用方块图,但是我只是用在演示的阶段。
在进行演示时,这个图应该也仅仅是演示的最初之图,为什么呢?因为在做演示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表达这个工作的输入与输出。这是什么意思呢?
设备保障部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这个设备的保修流程,我们在进行这个工作之前,需要参考的企业相关文件,比如对于某种设备的修理,企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个文件就是这个工作的输入之一等等。我们表达流程图,需要表达出,我们这个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输入,包括信息化系统中的申请表等,都会是其的输入。不然,不应该启动这个工作。我们需要在图中表达出来。
所谓的输出,就是我们这个流程的工作,它会产生什么样的输出。如果我们设计的流程图,看不到其工作的输出,那么这就根本不是流程文件,至少笔者是这样看待的。
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清理出来后,因为这些东西也许是企业的现状,我们清理出来的这些输入输出,是企业现在的表现。这些表现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有遗失?是否有冗余?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它们往往都具有问题。
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然后用《IT治理》中,我给大家介绍的BPR的方法来处理它,沟通、汇报、再沟通、汇总、确定,必须要产生最优配置的I/O。我们要把我们的这个流程工作当作一个板卡,一个具有流量限制的机器,为了让这个机器高效的运转,我们需要优化流量。笔者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音乐发烧友,我常常把买来的功放等等设备折腾得支离破碎,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最优化。作为企业管理,我们的管理者常常觉得员工应该具备无限潜力,我也不这样看,我常把下属当作板卡,我知道我没有给板卡投入之前,他永远都是老掉牙的板卡,工作不能超越极限,不然,反而会失真。优化工作,而不是单方面希望员工的提高,才是企业管理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去划这个流程图了呢?确认责任矩阵图。我们要先把这个工作进行WBS分解(如何进行这样的分解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本书《全面项目管理》,因为这些内容很难一言两语的表达清楚,所以就不在此表达了)。我们描述流程工作,一般来说这个工作可以分解成很多步凑,我们需要把每个重要的点都要找出来,然后,对于每一个内容确定责任人,描述分工与期望的结果。
再下来,我们就可以确定KPI与KGI了。我们永远要知道,我们描述流程图,是为了:用流程文件的方式来详细描述这个流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其运作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工作的标准是怎么样的,作为企业来说,希望每个工作者如何工作,它期望的结果是什么;作为工作者来说,可以明白到底应该如何去工作,工作得好,他可以获得什么。
这样的流程管理法,在操作与使用的时候,你会发现相当方便,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先用起来。
8、企业的生态闭合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