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说是老舍先生执笔创作的名剧《茶馆》。遗憾的是,笔者只看过由谢添执导的1982年的电影版《茶馆》,没有看过话剧版。影片中汇聚了北京人艺众多表演艺术家,其中包括于是之、童超、蓝天野、程中、郑榕、胡宗温、英若诚、黄宗洛、童弟、李大千、林连昆等,他们在片中的卓越表现已使该片成为包括笔者在内的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特别是于是之出演的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更是惟妙惟肖,虽然年龄跨越三十多年,但他每一次出镜,都精准地演绎出时代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记,令观众拍案叫绝。于是之堪称一代大师,业界公认他代表了当代中国话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就是这样一位表演大师,其晚景却甚为凄凉。据媒体报道,晚年患有痴呆症的这位老人甚至在生计方面都发生了困难。联想到如今动辄“一曲菱歌值万金”的那些艺苑新葩,令人难免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叹。
最近又看了一遍由黄蜀芹执导的电视剧《围城》,自始至终洋溢全剧的钱钟书式的幽默让人会意、涵咏、玩味再三而不厌。剧中几乎每个角色(包括吴贻弓、沙叶新等客串角色的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其中“老戏骨” 英若诚扮演的高校长、童超扮演的教育部巡视员,把这些“伟光正”的大人物在道貌岸然、沐猴而冠的背面隐藏着的猥琐、虚伪、刻板、古怪、腌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些演员,在其青壮年时期,在普罗大众中籍籍无名,进入老年,忽然一“剧”成名天下知,大红起来。时人多以其为“大器晚成”,其实其演艺功力早已非凡,只是“生不逢时”,未遇到合适的机缘(剧本、导演、时代背景、社会风尚等),一旦机缘巧合、风云际会,便脱颖而出,如连战先生在铺了红地毯的北大演讲时那样让人“惊艳”。下面主要说说这类差点与广大观众失之交臂的堪称“老戏骨”的优秀演员。
前些年,在被秦晖先生斥之为“胡说历史”的古装正剧《雍正王朝》中扮演康熙皇帝的焦晃,大概就属于此类“大器晚成”者,他把胸有城府、运筹深远、雄才大略、沉稳老辣的一代帝王演绎得惟妙惟肖,博得业内外如潮好评。在后来的又一部“胡说历史”的大剧——《康熙王朝》中,他本来是康熙帝一角极孚众望的扮演者,后因此角色年龄跨度太大,而焦晃已入老年,要扮演青年康熙,从视角效果看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才在主角争夺中败给有“视帝”之称的陈道明。
杜雨露也是一位老来走红的演员。记得很早以前看其主演的《纪委书记》,觉其演技不凡。后来,他在《大宅门》、《大染坊》等电视剧中迭有精彩老道的表演。
在央视一套匆匆播出后又好像遭禁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老演员王冰(李鸿章扮演者)的表演不温不火,如陈年佳酿,醇厚隽永,令人回味绵长。
最近正在热播的《潜伏》中,笔者以为演得最地道的还是吴站长敬中的扮演者冯恩鹤。此公看着面生,原来是八一厂的大校衔军爷,长期做行政管理工作。此公能把吴站长演得惟妙惟肖,大概与其有着丰富的做官经历密不可分,但笔者还是期盼这位演技非同一般的老演员能多给观众奉献一些如吴站长一样精彩解渴的好角色。庸官比比皆是,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但真正的好演员依然是凤毛麟角。
正在热播的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的扮演者曾静也堪称“老戏骨”。像他这般年纪,又是话剧出身的老演员,演技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演起任何角色来,几乎都是出神入化、腔正味足。
女演员中的老戏骨,印象较深的有李明启和柏青。李明启在《水浒》、《家有九凤》、《双面胶》中扮演的正反角色,柏青在《家事如天》中扮演的老太太,举手投足皆是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年演员中,演戏演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境界的不在少数,但毕竟他们在与年龄密不可分的人生历练、阅历方面尚欠火候,故只能称他们为“戏骨”,而不能叫“老戏骨”。
中年演员中,如日中天的李雪健、李保田、李幼斌、斯琴高娃等都是我所欣赏的实力派(或曰演技派)演员,他们应该都属于性格演员(与本色演员相对应),善于扮演各种不同的反差甚大的角色。记得最早看李雪健的电影还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的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钢锉将军》中扮演一位性格豪爽的矮个子将军,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笔者当时就断定,此演员将来必有大成。果不其然,李雪健从《渴望》、《焦裕禄》、《大侦探》、《水浒》、《搭错车》、《上海滩》、《高纬度颤栗》中一路走来,成为演艺界不折不扣的“大腕”。其实笔者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演过的两个小配角:一个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那个给李保田扮演的黑社会老大做管家兼保镖的角色(好像叫什么叔);另一个是《大宅门》中的某商界同人。李保田在《宰相刘罗锅》和《王保长新传》中的表演让人欢咍咓噘矣。李幼斌演得最突出的当然是《亮剑》,数看不厌。斯琴高娃大概是现今女演员中演技最好的了,其在《归心似箭》、《虎妞》、《党员二楞妈》、《大宅门》、《康熙王朝》等剧中的表演,个个可圈可点。顺便说一句,她在《康熙王朝》中自称“我孝庄”,一个大活人自称其死后才能获谥的庙号,闹出了犯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过这不能算是演员的责任,主要应是编剧、导演和顾问的责任。潘虹在《一个苦恼人的笑》和《人到中年》之后,近年来让人较有印象的是其在《股疯》、《梧桐雨》、《双面胶》中的表演。她也是一位实力派演员,尤其是气质不俗。
比这些演员稍微年轻一些的中年演员便是叱咤当今影视圈的中坚力量——姜文、葛优、陈道明等人。姜文属于天才型演员,颇具表演天赋,惜乎数量稍少。他在《红高粱》、《末代皇帝》、《本命年》、《北京人在纽约》、《有话好好说》等影视剧中的表演,出乎自然,不着(表演)痕迹,尽得风流,恰如司空图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诗文也罢,书画也罢,演艺也罢,最高境界都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做人也是一样,自然而然最好,千万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姜文曾表示,希望有机会演一把毛泽东,惜乎迄今尚未见到。不知姜文扮演的毛泽东会是何味道?笔者引颈期盼着。
葛优看着有些木讷,实则独具天资,他扮演的角色,无论喜剧、悲剧,还是正剧,都让人如嚼橄榄,越玩味越有劲道。我只要列出葛优演过的这些个性独具、活灵活现的角色,你脸上可能还未动声色,心里恐怕早已会意地笑了——《顽主》、《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冬宝、《围城》中李梅亭、《活着》、《大撒把》、《霸王别姬》中的戏霸袁四爷、《离婚》中的老李、《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手机》中的严守一、《天下无贼》中的黎叔、《桃花运》和《非诚勿扰》中加了引号和未加引号的正人君子……葛优主演的《活着》和《离婚》等剧已然和原著一样成为影视剧中的经典。
我以为,《围城》及由陈道明塑造的男主角方鸿渐皆足以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不朽的经典。此外,此君扮演的皇帝(《康熙王朝》中的玄烨)、蒋介石(《长征》)、黑社会老大聂明宇(《黑洞》)、小职员(《暖冬》)、医生(《中国式离婚》)、东方朔(《东方朔》?)等角色,亦形象性格各异、形神兼备,颇堪玩味。
和姜、葛、陈他们一拨的演员里面,王刚的和珅演得惟妙惟肖,其在《八月桂花香》中演的古董店老板亦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其余角色似乎乏善可陈。张国立戏演得不少,但我比较欣赏的似乎只有《金婚》。陈宝国所演角色戏路和面孔重复过多,较出彩的有《北洋水师》中的邓世昌、《大宅门》中的白景琦等不多几个,尤以白景琦为最佳。范伟以小品出名,其在影视剧中的表演也堪当“戏骨”之名。在《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手机》、《桃花运》(抑或是《非诚勿扰》?)等影视剧中,范伟的表演都很注重细节,通过生动另类的细节刻画独具特色的人物,常常于看似不经意间让人忍俊不禁。范伟曾在一部我一时想不起名字的影片中扮演一位姓崔(我本家)的长途汽车司机,令人印象深刻。范伟的表演堪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我认为他在小品中的表演与赵本山平分秋色、各领风骚,而他在影视剧中的演技则远在本山之上。范伟新近主演的《南京!南京!》我还没看,但从各界评论看,影片立意荒腔走板得厉害。此非演员之责,乃制片人和编导之罪也。唐国强似乎只适合扮演“伟光正”一类的角色,我看不出他扮演的“共产党员”胤禛(《雍正王朝》)和真正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长征》、《中国命运之决战》、《我们的领袖毛泽东》等)这两个角色之间有什么异同。他在《三国演义》中饰演的诸葛亮倒是不乏精到之处。
孙海英和吕丽萍这两口子应属中年“戏骨”。两人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表演张弛自如、举止有度,如大雪无痕。孙在《激》剧中的表演尤其精到,而吕丽萍的表演时空则更为悠长广阔,我记得起来的就有《老井》(与张艺谋演对手戏)、《围城》(扮演孙柔嘉)、《编辑部的故事》(扮演戈玲)。
这一拨的演技派女明星中,蒋雯丽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无论是《霸王别姬》中的小配角,还是《刮痧》、《中国式离婚》、《金婚》等影视剧中的女一号,演来都戏味十足。
现在活跃的青年演员中,演戏演得很精的也不在少数,但就不宜称他们为“戏骨”了。这里面,比较突出的有孙红雷、周迅、林永健、夏雨等人。孙红雷演了不少好角色,我最欣赏的还是《征服》里面的刘华强。孙红雷演黑社会人物,不仅形神兼似,而且气质像极。周迅的《橘子红了》、《李米的猜想》给我印象颇深。林永健在《金婚》中的表演“好端端”中透着“坏”,“坏兮兮”中透着“好”,到位。夏雨在《阳关灿烂的日子》和《北风吹》中的表演也还不赖。
“谋女郎”巩俐、章子怡及赵薇、黄晓明、佟大为等等走的是偶像派明星的路线,此处不细表。当然,也有既是偶像派也属演技派,或者由偶像派成名至演技派鼎定江湖地位的,如巩、章二位“谋女郎”。港台地区群星耀眼,我最欣赏的两位“戏骨”——周润发和梁朝伟——既是偶像派明星,也属实力派或演技派艺人(在我们这里叫“文艺工作者”或“艺术家”)。
最后,顺便说一句,古今中外的许多政客或政治家其实都是很善于作秀的“老戏骨”,他们的演技甚至比职业演员还要高超。他们不愿或未能进入演艺圈从事表演事业,实在是该行业的莫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