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爱心是怎样丧失的?


      写下这个题目后,我想到了另一篇文章——《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面对一个“0”,机关干部心中没底,摇头不语;大学生哄堂大笑,不屑回答;初中生中规中矩,怯生生回答,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则争先恐后,纷纷作答,答案当然五花八门。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我的女儿今年不到7岁,上二年级。 中午放学回来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没放下书包就喊“妈妈,快给我五毛钱!”“就要吃饭了,要钱干嘛呀?”我不解的问,我一向是不主张孩子乱花钱的,平时很少给她零花钱。“是这样的——”女儿开始有板有眼的向我解释,“放学时我们班的王丽萍哭了,因为她的钱丢了,她说她饿得不得了,于是呢,我和高洁想每人给她五毛钱买东西吃。”听完女儿的话,我心里一颤:“多好的孩子啊!能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热心相助,难得啊。”于是我给了她一块钱,女儿蹦蹦跳跳地给同学送去了。
     晚上我检查女儿的作业时,发现她的日记写的很平淡,于是就提示她说:“你今天不是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吗?为什么没写上啊?”“助人为乐?什么助人为乐?”女儿显然不懂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你今天借钱给你同学的事啊”,我进一步提醒,“那不是借,是给”,女儿连忙纠正,“因为她的钱丢了,我给她钱买东西吃,吃了就不用还了”。女儿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顺势问她“你为什么会想到帮助同学呢?谁告诉你这样做的呢?”“没有人告诉我,是我自愿给她的,我看到她哭得很伤心所以就想帮她一下嘛。”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心清如水的孩子,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孩子!他们有着水晶般的心灵,他们帮助别人完全出于自愿和本能,并没想着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夸奖,同学的赞许。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这样的事情恐怕很难找吧?即使有,或许早已染上了功利色彩,为名亦或为利 。就是“助人为乐”者,在做好事时至少会有一丝的犹豫吧,尤其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时。为名者还算高尚,为利者就有点可怕了,也许这种“帮助”的背后是个陷阱,所以当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她)为什么帮我?背后有没有什么阴谋?”于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处处小心。在“好心没好报”的教训后,谁都不愿轻易伸出援助之手了。当然,这是成人的睿智,也是成人的悲哀!
      孩子的爱心为什么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看看我们的家教吧?家长们都很理智,面对孩子的热心助人经过“引导和规范”后,多少都会变味的。作为育人者,我虽然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 ,但终究还是有“助人为乐”的功利想法。我们的孩子在她同学堆里俨然就是个“傻子”,因为他们有精明的家长,他们教育孩子的原则就是“不能吃亏”,开学之初,曾经有两个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座位大打出手,拿着砖头乱扔,对他们来说给孩子抢个好位子砸破头都值得。我小的时候。懵懂记得邻居家上初中的小姐姐因为把自己的衣服给了一个好朋友,回来被妈妈暴打了一顿,还责令要回。
     不知施爱也就算了,大多数孩子连感恩也不会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尊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而且家长还唯孩子命令是从,只要孩子发号施令,家长就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种种特殊待遇而不自知,他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谢谢”二字,当他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怎会有感激之心? 要说家长因没文化素质低吧,可“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是古训呢。不知感恩多少会挫伤施爱者的积极性。
      愿全社会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都会施爱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