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基本原则05


促进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基本原则05

 

 

  如何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近代思想家与政治家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直接影响着社会重大问题,特别是影响经济政策的决策。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看法也反映在推动教育机会平等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机会平等以社会经济的一定发展为依托,因此在各国教育的发展中,处理好教育的民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在经济资源和开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资财有限的条件下,究竟是不遗余力地普及和扩大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必要和基本相同的教育好呢?还是牺牲多数人的平等教育而保证少数人接受尽可能高深的教育界好呢?这是一个既关系到教育的公正和民主,又关系到教育投资效率的复杂问题。

 

  在教育机会的公正、民主与效率的关系的理论上,可以大致概括出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一种观点主张,从实现社会公正的理想出发,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平为最高原则。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应当把受教育看成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全体学龄儿童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应当不遗余力地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投资总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绝对平等地分摊到所有学龄人口身上,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这种观点被人们认为带有较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

 

  第二种观点主张,必须以效率为最高原则,教育机会的平等程度应绝对服从经济效率的需求。这种观点主张,只有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教育的平等才有保障,否则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

 

  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互相兼顾。这种观点认为,效率是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反过来,公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率的社会保证。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效率。二者相互制约和依存。

 

  上述三种观点,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实践中的影响不同。第一种观点由于带有很强的“乌托邦”色彩,所以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不大,后边两种观点则有一定的影响。从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诸如教育的发展结构(各级教育比重),公民素质的提高程度,教育的目标等问题的决策与实践,均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好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

 

  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理想与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和实现教育的公平,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所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教育投资的效率,这又是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落后面貌所决定的。同时,这也是实现长远公平的重要策略。因此,作者赞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观点。同时认为,公平与效率并重,二者兼顾,总是相互的,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即是说“并重”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并重。比如,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过去的绝对平均主义模式走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选择,尽管从表面现象上看造成了一种不平等,但从长远的社会效益来看,有助于更大的社会平等。从理智上看,这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进步。同理,从长远考虑,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决不可忽略效率问题,必须努力掌握好公正和效率相统一关系的“度”。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公平和效率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公平而言,它要经过一个由公平到不公平,再由不公平到公平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公平的制约因素的复杂性,往往出现的情形是:某一事,暂时看,不公平,但长远看却是公平的;或者对某些人来说是公平的,而对又一些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就效率而言,也是大致类似的情况。因此,公平和效率都是相对的,二者的并重也好,兼顾也好,都只能是相对的。实现社会主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尽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条件,尽可能实现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的“并重”、“兼顾”。

 

  那么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如何保证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统一呢?在教育制度上主要体现在教育整体的比重安排上。从发展中国家教育变革的历史经验来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公民基础教育),对个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及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出最显著的投资效率。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4年在考察中国教育之后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初等教育的投资效益高于中等教育,而中等教育的投资效率又高于高等教育。”因此,我国教育今后的长期发展必须以普及义务教育为重点目标,这样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理想,又可以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显然只有通过普及义务教育,让所有的人享受到教育的机会,并取得文化上、品德上的发展,才有可能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所改观。这样的社会也才能创造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当然,大力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反对高等教育事业及其它职业性实用教育的发展,我们只是认为在一个还有近两亿多文盲的国度里,如果以大批农村儿童不能入学作为代价而过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在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况且,就我国国情而言,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应该看到,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祈求保证每个希望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现实的。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也是与效率的观点相悖的。从国情看,一方面,有数以千百万的农村学生因贫困不能就学,或就学条件极其简陋;而另一方面,城市里却有着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困难,或用非所学。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并不是发展了高等教育,就能保证经济发展。这里关键还存在着一个教育自身效率的问题。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基础教育中大量流失生与复读现象的存在,实际上都会造成教育效益的降低。199637日李鹏总理与参加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委员们共商发展我国教育大计时指出“教育工作也面临两个转变”。他说,“我国的教育工作也面临两个转变问题,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应该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深入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要更加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江泽民同志在19964月初与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时强调指出,“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大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江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另外,对于发展职业教育问题,作者的看法时:当前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方向,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入学受教育,但是究竟有多少受过职业训练的毕业生将来能够获得他们曾经为之而受训的那种工作,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公平与效率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