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的胆子完全可以更大点


 

   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将在明天开始实施。筹备十余年之久,有利有弊的的创业板终于开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被金融危机逼出来的。主管层肯定希望能够通过创业板的开设,丰富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扶持中国高科技发展,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既然是创业板,那么对待创业板,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胆子完全可以更大点。

 

  一是创业板的融资规模还是太小。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能融到的资金在大约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1年之间上市也才100个中小企业,募集的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仅仅相当于主板市场一个大的企业发行规模。这种募集资金的规模,放到一季度中国新增贷款就达到4.58万亿的背景下来看,比例还是严重偏少。创业板的推出,不需担心企业上市资源问题。截至2006年底,全国50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4万多家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3000多家。这个数据表明,中国创业板拟上市资源非常丰富,很多企业能达到这次证监会规定的“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标准。所以创业板完全还可以将一年上市的公司数目做得更多些,将创业板的价值发挥得更大点。

 

  二是要敢于在创业板新股发行中实施“备案制”。以前新股发行的弊端,早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稍微懂点财经知识的人都能够道出一二。资金是趋利的,自然会抓住新股发行制度设计上的漏洞,采取各种形式通过新股发行谋取暴利,从而不断伤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影响到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中国股市要想真正实现基础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从而实现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在新股发行根本理念上动刀。目前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大多采用"备案制”,拟上市公司只需依法向证监会和证交所提供完全而真实的上市申报材料"备案"即可。政府要做的就是,一旦发现上市公司造假,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将会面临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变革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唯一对策,那就是必须加快中国新股发行从“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进程,让新股发行定价真正市场化,让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对等化。目前看来在主板市场实施还有点不成熟,但在被金融危机逼出来的创业板上,完全可以大胆进行这样的改革。

 

   三是缩短创业板股权投资者锁定期限。要向国际惯例的3至6个月靠拢,目前大家预计锁定一年的时间还是有点长。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创业板投资者从一开始认真考虑定价问题,这样会减少新股炒作空间,降低市场波动。还有一方面可以加快风投资金的周转,让更多的风投资金为挖掘、培养高科技企业服务。

 

  目前,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全球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可能低迷。中国也在计划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那么创业板的推出,就要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胆子完全可以大点。只是主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