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业应关注的八个问题


 

当前银行业应关注的八个问题
 
第一,信息科技风险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足。有的机构没有把信息科技风险放到资产风险的位置,有的机构没有把银行卡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纳入资产负债表核算。二是沟通不够。没有把有关信息科技的重大事项向监管当局报备,从而不能实现同业案例信息共享。三是办法不多。从追求银行卡数量到银行卡风险控制的转变过程中,还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2008年末,全市不良透支户数462户,不良透支余额143.3万元,特别是工行不良透支户数占全市不良透支户数的95.67%,不良透支余额占全市不良透支余额的94.21%。
第二,银行业服务不到位引发的违约现象。据调查,一些住房按揭贷款客户和助学贷款客户,由于不能及时得到银行方面的提示性服务,在不知不觉中衍变为违约客户。如利率调整后按月还贷的数额变化,帐户年费等,计算机在下帐时,由于余额不足,客户就成了违约客户,这类违约客户违约金一般在几十元、几元不等,甚至不足2元。
建议银行业采用短信还贷提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机构柜台服务有待完善。一是风险提示不足。在代理理财业务、银行机具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提示不足。二是功能服务不足。在信息提示、规范提示、便民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三是业务宣传不够。在业务宣传方面存在着宣传范围不广、宣传媒体不多现象,社会认知度不高。四是安全防卫不够。在柜台服务、基础设施、应急预案等方面存在着操作风险隐患。五是制度执行不严。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第四,非信贷资产管理薄弱、风险隐患大、质量有所下降。季末余额达85.7亿元,比年初增加4.53亿元,增长5.58%。而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866万元,比年初增加134万元,增长18.34%,不良率为0.1%。一是非信贷资产管理内控制度较为薄弱,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针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控制机制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非信贷资产损失准备计提不规范,存在非信贷资产损失准备不提或计提不足的现象。三是对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缺乏足够关注。
第五,不良贷款双降压力大。一是不良贷款率偏高。除工行、中行和富滇银行外,其他银行不良率均偏高(>5)。二是不良贷款总体向下迁徙大于向上迁徙。2008年贷款质量迁徙表中贷款质量总体向上迁徙率为7.05%,向下迁徙率为10.20%,表明贷款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三是信用社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率超过容忍度。信用社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率达到7.03%,虽然比2007年下降2.31个百分点,但仍然高于容忍度(≤5%)范围。三是四大银行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四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93亿元,比年初增加2203万元,不良贷款率4.44%,比年初增长0.03个百分点。
第六,电力、矿产两行业贷款反方向增长,电力行业贷款潜在市场风险。由于我市矿产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经济效益下滑,资金需求减少,而电力行业投资长,效益高,投资冲动不减,资金需求量大,两个行业资金需求形成反向变化,与电矿结合发展战略相悖。季末,我市电力贷款余额37.25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增长20.46%,同比增加12.6亿元,增长51.15%。而矿产行业贷款余额3.18亿元,比年初减少2434万元,下降7.12%,同比减少7858万元,下降19.84%。
第七,必须警惕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的形势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严峻,其中贷款集中度风险、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风险、理财产品和创新工具风险尤为突出。法人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单一客户10%和集团客户15%的授信上限。要注意降低贷款集中度,积极推进银团贷款和主贷款行制度。银行业机构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既要贯彻落实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措施,同时要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坚守风险底线,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信贷质量和银行业稳健运行;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第八,必须恪守的四个“不容忍”原则。今年不良贷款监管目标由“双降”调整为“双控”,强调贷款“三查”尽职免责、失职问责。必须恪守四个“不容忍”原则:一是“三查”不严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不能容忍;二是越过大额风险集中度授信限制的,不能容忍;三是发放贷款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造成不良贷款的,不能容忍;四是对产品设计不科学、销售过程信息不透明对银行产生声誉风险、对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不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