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译文】
含德深厚的人,比如那不犯众物的婴儿。毒虫不来螫他,猛兽不来抓他,凶鸟不来扑他。他骨软筋柔而手握东西牢固。他还未知男女交合之事而小生殖器却经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所至。他终日哭号而嗓子却不嘶哑,这是和气旺盛所至。
知道和气(阴阳调和)这叫常识,知道这个常识叫做明智。日益纵欲贪生这叫不祥,心欲支使精气这叫逞强。
事物进入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就是所谓违背了道的和气法则(身体内出现不和谐)。违背道的这一法则就会提早衰亡。
【点注】
知道和气(阴阳调和)这叫常识,知道这个常识叫做明智。日益纵欲贪生这叫不祥,心欲支使精气这叫逞强。
事物进入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就是所谓违背了道的和气法则(身体内出现不和谐)。违背道的这一法则就会提早衰亡。
【点注】
老子此篇从比喻到论理,阐述了道的再一个重要德行——和谐。不仅自身精神和肉体要和谐,身体各器官运行要和谐,社会也要和谐。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宏扬光大老子的和谐思想。
老子此篇为何把含德深厚的人比喻为赤子?老子观察欣赏婴儿骨弱筋柔而能“握固”、不知男女交合而能“朘作”,终日啼哭而嗓音“能不嗄”。老子在这里发现了他所要显彰的和气——和谐,这里主要关注的并非婴儿的无知无欲。
此篇末段讲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物壮则老易于理解,然而为何说“不道”呢?因为道的和气(和谐)法则,既适用于社会,又适用于人体,人进入衰老期,体内的和气就开始衰竭,所以说是“不道”。
老子此篇为何把含德深厚的人比喻为赤子?老子观察欣赏婴儿骨弱筋柔而能“握固”、不知男女交合而能“朘作”,终日啼哭而嗓音“能不嗄”。老子在这里发现了他所要显彰的和气——和谐,这里主要关注的并非婴儿的无知无欲。
此篇末段讲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物壮则老易于理解,然而为何说“不道”呢?因为道的和气(和谐)法则,既适用于社会,又适用于人体,人进入衰老期,体内的和气就开始衰竭,所以说是“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