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油子”是怎样炼成的?


 

读罢博友两江居士的《中央整治作风,“官油子”谢幕!》后,笔者陷入沉思。当今社会,“官油子”已经成为执政党和社会发展的障碍,中央采取的措施及时得当。然而,笔者又想,既然“干部作风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党从延安开始,一直到现在,几乎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虽然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用三个“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尖锐地批评了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官油子”作风对执政党和社会危害这么大,他们为何还有市场呢?他们这身“油气”又是怎么炼成的呢?

博友两江居士列举了“官油子”的特点:“官油子”精于做秀、拙于做事;“官油子”乐于谋人,短于谋事;“官油子”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官油子”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官油子”好大喜功、光说不做;“官油子”两面三刀,人鬼两全;“官油子”无功受禄,平步青云;“官油子”溜须拍马,技赛鹦鹉;“官油子”上窜下跳,边腐边升……

也就是说:“官油子”精于作秀、拙于做事;是因为有人喜欢作秀。如果这个“官油子”的上级领导喜欢脚踏实地地干工作的人,那他还敢于作秀吗?“官油子”乐于谋人,短于谋事;同样,那也是有人愿意让其谋。“谋”上级,上级的好处,“谋”下级,下级的实惠。“谋”的上级下级都高兴了,这官位还不就坐的四平八稳了。同样道理:“官油子”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光说不;两面三刀,人鬼两全;溜须拍马,技赛鹦鹉。这是因社会有这样的市场,又让其生存的黄静和土壤。

可以这样说,从延安时期我党就制定了各种制度,来规范和限制这类“官油子”的产生和存在,可当今为什么越限制越多?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考核官员的制度问题。过去,考核一个干部虽然有“德、能、勤、绩”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看“绩”这一项了。官油子”们摸透了考核程序,便在“绩”上下功夫,他们知道上级不会深入基层,仔细考察,就在表面做足文章。一个是搞好汇报和“回报”,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就不会有人“察觉”;另一个就是在能看得见的地方劳民伤财,树立“高大”形象和“面子”工程。记得几年前有一篇小说,一个县在上级部门来检查绿化情况时,把大片的山头涂上绿漆,上级检查团竟然没有看破!也许有人已经看破,可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谁又愿意说破呢?笔者也想,大片的山头涂上绿漆,即便是看不清,鼻子也能闻得见浓烈的硝基漆的气味。这虽然是一部小说,可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今官场的现实。

上级部门乐见“歌舞升平”的景象和好喜不好忧、喜官厌民的习惯性思维,是“官油子”们练就浑身本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哪个官也不是一出生就带了的,也不是一当官就浑身“油气”。小“官油子”的环境是大“官油子”给造就的。

中央采取措施整顿作风,最应该优先做的是,考核官员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这个官员的满意程度和这个官员在任期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做了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用不着去考察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楼,更不用去考察GDP的高低。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情况。

所以说,“官油子”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炼成的。也是我们自己促使他们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