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次贷
中国特色的次贷,并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当我们津津乐道美国如何如何的时候,同样性质的事情,也正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尽管,我们没有美国那样证券化形式以及这种形式衍生出来的各种新形式产品,但是,在通货问题上,我们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具有和美国不同的中国特色的形式,但具备完全一致的本质。
我们研究和关注次贷问题的目的,是因为,它将引起非常大的影响,涉及到多数人的真正福祉。
中国特色的次贷,首先在对通货结构的认识上有致命缺陷。
一个基于财富文化的健全的通货结构,其实是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隐性无形的信用部分、常规通货部分(包括数字形式)、资本市场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财富文化,是信念,是通货文化的灵魂,起决定作用。第三部分有双重性能,既有通货的可以认知性,也具备第一部分的虚拟特征。
当前,包括中国中央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系统,主要投入的财力和精力,大都在第二个部分。即使如此,因为缺少财富文化的根本,一味地而且是典型的东施效西颦,所以,在第二部分,也逐渐地走入到了机械思维的性格泥坑。而离开了人以及人文属性,所谓的金融系统,所谓的金融理论,不仅在境界上,远远偏离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说前提,更使本国家、本民族将在已经到来的历史转换大潮流中无法安身,无法立命。而这个大潮的主要形式,代表了人类一以贯之的进步,从对人的身体和生命的剥夺,已经转变为对财富剥夺的通货战争。
中国的金融信用建设,为什么那么努力,依然没有取得一个满意的成效?不是缺少技术,也不是因为缺少方法,多绕了弯路,是因为缺少财富文化。你相信一个没有统帅的军队,能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吗?
管理者以理解误差形成的通货数据体系,为决策依据,造成的误差,已经在各种机制的循环中不断放大,这是中国特色次贷的动力来源。
幸福的财务状况,都是相似的,而带来危机的不幸,则各有各的形成。这里,仅仅以近来中央银行非常重视的储蓄率为例,做一个粗略和概括的透析。
为什么我们明明感觉到现金流的压力,但同时还依然承受来自国际方面的巨大压力,要求我们降低储蓄率?中央银行最近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阐述的都是这个问题。不知道是没有找到解答,还是智慧到了装傻的程度,真实原因是我们的储蓄率数字,与真实的实际情况之间,其实有问题。
按照西方通行的定义,储蓄率,是指储蓄数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粗略一看,没有什么,就是一个数据统计。但西方数字文明的境界,不是那么可怜的,其中是有奥妙的。魔术的法门,在于“可支配”这个秘密上。
可支配,在实际的资金流动过程中,是实实在在的产生了诸多的错位的。比如不同主体的错位,比如时间的错位等等,可支配产生的错位,在机制促进的循环中是逐渐放大的。不同的人或者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完全可以通过对统计数字进行可支配,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直接和间接的对收入的可支配等等。这个可支配,有一个赌博一样的前提,就是认定,储蓄用户在发现这个奥秘之前,是不可能同时取出储蓄的。为什么那么多的大企业,只有在最后清算的时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那是因为可支配的错位。为什么美国的安然可以明目张胆地做假那么久?因为对统计规则和数字可支配错位。虚假的,尽管一定暴露,但时间有早晚。可支配错位形成的运行,都有共性,一般分两个阶段,一是不知不觉造成认识错觉,消耗掏空阶段,二是快速显现,带来危机并加剧阶段。
我们从可支配错位的角度出发,应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一些数据,尝试性地透析一下我们国家的储蓄率真实水平。
国家错位带来的偏差效应。伴随所谓大国崛起的豪情壮志,银行优势资源,日益向大型国家企业集中,金融资源垄断化越来越明显。这即带来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的居高不下,同时,也隐含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风险。其实,这种在银行看来的相对的安全,孕育巨大风险,处理失当,甚至可能形成巨大的危机。粗略测算,国家好称用4万亿,拉动8%的增长,甚至有可能投资数字增加到5。6万亿,平均粗略算,期间的偏差效应大致在16%的比例。
银行代表的金融系统错位偏差。金融服务的垄断,代价是高昂的。其中,不仅有各级分支机构,为了自身原因,进行的一些业务猫匿变通操作,也包含了员工考核压力带来的机制性错位虚假。比如银行贷款的重复质押问题,数字可能漂亮,金融效率呢?我们可利用两个指标,初步的测算错位偏差效率。目前,民间金融贷款的一般月利息3-4%,实际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而银行利息大致在年息10%,即使最粗略地测算,也有32%左右的偏差距离。
信用卡市场错位造成的偏差。我们用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案例,作为切片。大学毕业没工作的女儿,办理了三张信用卡,妈妈的收入水平大致在每月5000左右,在半年之内,事实上,三张全部透支了,是必须由妈妈偿还的。这个错位偏差大致有16%左右。我们一贯标榜的高储蓄的传统,事实上,现在已经逐渐地被啃老族悄然地侵蚀和抵消掉了。
历史形成的房地产热潮隐患偏差。按照月5000元基本收入,事实上未来也许没有这个水平,1200元月供,大致在24%水平。
社会保障反映出来的缺口偏差。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是黑字还是红字,实际是一本中国特色帐。我们就以比较好的上海为例,按照公开的数据统计,08年总产值1369815,社保缺口267亿,大致有一个1。95%的偏差影响比例。
另外,尽管中国的财富配置严重结构失衡,贫富不均严重,不能忽略其独特的偏差影响性,但偏差的统计暂时没有计算在其中。
上述的几种情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互相促进的机制,存在一个链条的联动。
按照这样的测算,偏差效应,已经累计达到了89。95%的水平。目前公开的中国储蓄率,为25。5%,如此透视出的中国接近真相的储蓄率,其实仅仅在2。56%左右的水平。
美国的储蓄率,在2003年之前为3%,2004年降低到1%,2005年开始为负数。2007-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
3%左右的结果,那还是人算的范畴,如果按照数字文明的奥算的方法,目前中国的实际储蓄率水平也许大致在-5。1255%的水平。
前面一种结果,意味着4-5年之后,将有金融系统的问题发生,而如果是后一种结果,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次贷危机,已经在发生过程之中。
如果这个判断,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那么应用到经济领域,有几个基本结论可以得出:
1、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发行各种债务的数量规模,将逐渐增加,而且将是空前的。诚如是,则非常符合自然规律的运行特征。财政部的领导说,债务的规模比例只有3%,很低,但如果参照系变化了呢?相对于2。56%,目前的规模,已经超过100%了,如果相对于-5。12%,目前的规模,已经达到270。85%的水平了。美国爆发危机的时候,是437%。
2、在世界经济中心将向中国转移的乐观预期中,中国财富外向的金融转移工程或者叫魔术盗窃工程,在同时继续进行中。虚拟升值中的人民币继续通过形形色色的各种脉冲浪被巧妙抽取。债务规模膨胀,带来短暂虚拟繁荣,呈现疯狂特征。2004年的德国,储蓄率为10%,其后陆续下降,而在2008年,我们耐人寻味地超过了德国,是不是一个互相印证的说明呢?
3、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前瞻性,在2010年开始,商品市场将陆续有抽搐阵发的虚假通货膨胀投机,股票市场非常可能因为推出的指数期货,发动勃起浪潮。历史,通常具有巧合律。只有在资本市场的高位,金融危机才能爆发,才有真正的意义。
4、目前态势的延续将一直出现明显的某领域的债务问题,配合人民币的国际性抛售和升到贬的转折,中国某个领域将产生和引暴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也许出现短期的资金流紧张等问题,股票市场价格创造新低。
5、只有在中国的金融危机之后,股票市场,将形成历史性底。商品期货将安装新型发动机。中华文化包括财富文化真正崛起。
在历史面前,无论中美德,都是同工异曲。
我们无所畏惧。
不贪婪,不恐惧,不折腾,也就不出错,出错了,也敢于面对和修正,如此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
(2009年3月27日.成都.梧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