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国际上的正式译名
Sun Yat-sen 从何而来?
凡从事中英文翻译工作者,都应该知道,孙中山的罗马字译名应该写为 Sun Yat-sen.,而不是汉语拼音的 Sun Zhongshan ,例如广州的“中山大学”正式译名应是 Sun Yat-sen Univ.,而不是 Zhongshan Univ.,(前些年有人那样拼写乃是误会,早已经纠正过来了)。
但这 Sun Yat-sen.,过去通常认为就是中文的“孙逸仙”,这种看法也并不准确。
实际上,孙中山一生各个时期采用过不同的名字:他幼年的谱名叫做“德明”,这是按孙氏族谱上辈份取的名字,他哥哥孙眉的谱名叫“德彰”。后来就不用了,常用的署名是“孙文”。
“文”,是孙中山幼年在老家香山县翠亨村念私塾时,老师王先生给他取的学名。后来,孙中山的文章、著述和公函多署名“孙文”,例如《孙文学说》等,日本人也常用此称呼。
1897年孙中山流亡日本时,化名用的是日本名字“中山樵”,意思为“中国的山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 的称谓开始在国内流行,直到现在。
然而世界各国把他的姓名写为“Sun Yat-sen”,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本文特此解释其中原委——
1883年11月,孙文17岁时,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县,到香港“拔萃书院”学习英文(半年后转入香港中央书院),课余又请香港道济会堂长区 (ou) 凤墀补习中文。这时候他加入基督教,在香港正式接受美籍牧师喜嘉理的洗礼时,自己使用的中文名字乃是“孙日新”。
这个“日新”是有典故的,来自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据传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青铜器上的箴言,即著名的“盘铭”。
孙文认为基督救世的宗旨与革命相通,他信教重在精神,而不墨守成规,所以自己取中文名字“日新”;当时已经需要使用罗马化的拼写,Sun Yat-sen 应为香港使用的粤语(广东话)“孙日新” [jɐt sɐn] 的译音。
然而“日新”的官话(当时还不称为普通话)拼音是 Rìxīn ,跟广东话 [jɐt sɐn] 相去甚远。所以由 Sun Yat-sen 再改写为比较接近官话的 “逸仙”,广东话[jɐt sin];这样在发音上面就可以两全其美了。
不过,“逸仙”两个字又失去了《四书-大学》中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深刻含义。
“日、逸”两个字,在粤语中是同音的,都是读 [ jɐt ] ,不读普通话的翘舌音 Ri 和 Yi ,发音的差别不能混淆。
“孙日新”按照广东话的发音转写为 Sun Yat-sen ,返回汉字又写成了“孙逸仙”,却并不能念成普通话的 Sun Rìxīn 或者 Sun Yixian, 这是当时历史上的“约定俗成”的结果,一直沿用下来,也就得到了公认。
[ 附录英文说明可以参照阅读 ]
On the occasion, of his Christian baptism, he chose a pseudonym (號):Rìxīn (日新, meaning "renew oneself daily"). This is the name he used while a student in Hong Kong. Later, hi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anged this pseudonym into Yìxiān (逸仙). Unlike in Standard Mandarin , both pseudonyms are pronounced similarly in the local Cantonese: Yat-sen. As this was the name that he used in his frequent contacts with Westerners at the time, he has become known under this name ( with Cantonese pronunciation ) in the West. In the Chinese world, however, almost nobody uses the Mandarin version Sun Yixian, nor the Cantonese version Sun Yat-sen.
孙中山的正式译名 Sun Yat-sen 从何而来?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