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记者会上不放鲜花看出啥?


    3月13日上午9时20分,庄严肃穆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全场起立,高唱国歌。吴邦国宣布: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会后,按照往年惯例,温家宝总理应大会发言人的邀请,参加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10时整,当温家宝总理一行在主席台落座后,细心的记者总觉得今年的招待会跟往年有些不同,“主席台上的鲜花没有了!”和往年相比,主席台的布置真的是特别简洁,除了话筒和纸笔,没有任何摆设与“装饰”。再看一下整个金色大厅,摆放的绿色植物也明显减少。 

    在过去历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主席台前摆放鲜花,整个现场布置得很“漂亮”,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礼仪、一个惯例。但是,今年记者会上“主席台上的鲜花没有了!”是因为大会太匆忙、时间太紧张,没来得及摆鲜花,是工作人员疏忽了,忘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或有什么重要的含意,现场的记者在猜测,场外的观众也在揣摩。笔者认为,在全球媒体如此关注的特殊时刻,主席台前不放鲜花,绝不可能是时间紧张或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而肯定是一种“有意”、“刻意”,因而也就别有一番新意、深意。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两会”也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批准了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但是,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对困难和问题还不能估计不足,更不能掉以轻心,还必须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还必须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鲜花满地、装饰豪华,似乎就有点不合时宜了。记者会上主席台不摆鲜花,可以解读为一种心情的体现。今年总理记者招待会把花取掉了之后,更多的是反映了目前严峻的形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温总理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笑过,因为毕竟形势压人。所以花取掉,反映了不要再做表面文章了。而且短期内这个花恐怕还很难再回到记者招待会的主席台上,这样做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凝重的氛围,暗示经济形势之严峻,告诫国人、世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过紧日子”的决心。 

    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为广大老百姓谋利益,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断加快改善民生的步伐,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老百姓都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每年的全国“两会”,堪称民主的盛会、开放的盛会,更被媒体和群众视为民生的盛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都将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当然,改善民生,不是空对空,而必须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上。也许有人会说,会场布置几盘鲜花,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小处见真情、细节现精神。今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两会”记者会刻意将会场布置得很简约,不搞铺张浪费,就是为了表达出一种民生理念、民本思想,节省、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服务民众的大事、要事上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昭然若揭。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不到半年时间,中国政府果断决策、积极应对,已经提出了一揽子计划。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所说的,“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希望我们这次记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我想这应该是每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对于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共话民生的全国“两会”,更应该在一些细节上、小事上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示范和表率,以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温暖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当前,在特殊时期、关键阶段,记者会上主席台不放鲜花,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那就是与全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克时艰。我们也相信这种“素面”的记者会能够真正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共克时艰之信心和力量。 

    今年两会会期短、议程简,被誉为节俭的两会。记者在驻地看到,除了不多的几个欢迎横幅,没有太多的鲜花和其他装饰,就连3月2日下午政协举行的首场发布会主席台上也没有像往年那样摆放鲜花。许多驻地给代表和委员提供新材料制作的环保笔,纸张也提倡“两面”使用,还规定了与会人员的食宿标准等。同时,减少文字文件的传送和打印,尽量采用电子文本传输到各位委员的电脑上,以避免浪费。在代表委员下榻的房间内,均未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等等等等,今年的两会处处透出了务实高效的浓厚氛围。记者会上主席台不放鲜花,整个会场布置庄重简约,也是秉承了节俭办会之作风,是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回归。 

    当然,中国人需要面子,中国政府也“不差钱”,更不缺“会务费”,但从今年“两会”后,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现场的简约布置看,政府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用心良苦,已经开始注意从小处做起,厉行节约,把共克时艰、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宁伤面子,决不伤“身子”!这种精神、魄力、作风,值得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