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走了“山寨”来了“教育”?


春节晚会走了“山寨”来了“教育”?

今年的年三十,教育部将首次举办春节晚会,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据悉,还原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七大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成为整台晚会的重点。(3日中国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12/1203_17_1459964.shtml
年前,山寨版春晚曾经拉开挑战央视春晚的架式,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当时好奇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冷观者有之,折腾了一番之后,终究没能成气候,只得草草收场。如今,教育版的春晚又将给人带来怎样的期待?
记得当初山寨春晚的发起者称,因为不满央视春晚年年老面孔,缺少新气象,才动了办山寨春晚的念头,因而很快吸引了公众的注意;而教育部要办春晚,则是基于央视春晚在大年三十晚播出,与国人“安静守岁”的习俗有冲突,而且要突出教育特色。
从198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给全国人民送去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改变了国人大年三十“安静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吃团圆饭,拉拉家常,看看春节晚会,真可谓其乐融融,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但毕竟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又兼各地文化差异,作为一顿文化大餐,难免有些众口难调、捉襟见肘的地方,而且25年一路走下来,要做到年年有新意,年年不落俗套,年年不让观众失望,委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对央视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有竞争、有挑战,才会有压力、有动力,也才能促进创新,更好地满足大众春节娱乐诉求。因此,无论是“山寨版”春晚也好,即将推出的“教育版”春晚也罢,他们的叫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更是广大观众的福音。
尽管教育版春晚有着官方的背景,有别于山寨版。春节晚会人们更为看重的还是娱乐,如果一厢情愿地定位于教育功能,能否满足公众的新鲜感和娱乐需求进而一炮打响,还有待观察,至于播出时间, 20多年来大家所养成的在年三十围着电视春晚的习惯也未必说改变就能改变的。